名城苏州网讯 高铁是中国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今天,《奋斗 亲历者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在苏州打拼了14年的四川人--曹勇。作为我市第一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他和他的一线技术团队攻坚克难,为高铁国产化进程奉献着智慧和青春。
这个连接列车和电网的组件,叫做受电弓碳滑板,最主要的功能是把高压电能转化成动能,为列车高速运行提供动力。
一直以来,因为无法生产性能稳定的成熟产品,中国高铁列车上使用的受电弓碳滑板,只能依赖进口。直到2017年3月,来自苏州太仓的一家企业实现突破。他们自主研发生产的受电弓碳滑板,通过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审核,正式进入批量生产。
打破国外垄断后,这个创新今年预计就将为中国高铁运营至少节约成本3600万元。身为这一项目的亲身参与者,曹勇感慨万千。
不善言辞的外表下,深藏着黄土地赋予曹勇的沉着和坚韧。14年异乡打拼,他用稳健的脚步,踏出一条从一线技术员到全国人大代表的奋斗者之路。
在东南佳新材料公司的展厅里,我们近距离看清了高铁上的这个貌不惊人却至关重要的部件。近几年,曹勇的全部工作几乎都围绕着这一块小小的黑色碳条。
曹勇介绍,动车时速两三百公里,对于碳滑板的硬度、导电性、耐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几近苛刻。在我国,一年要消耗碳滑板四万多条,而国外产品每条售价要近万元。当曹勇所在企业决定自主研发这一产品的时候,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崭新的德国成品。碳条有哪些成分、如何配比、如何制作,他们一无所知。
身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曹勇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碳滑板的研发。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历经一百多次实验,由东南佳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受电弓碳滑板终于成功面世。不仅质量一流,成本还降到了每条四千元,一时间引起业界轰动。到去年底,他们的碳滑板已经占到中国高铁市场份额的30%。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主导这样一次技术登峰的曹勇,其实是一名从四川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工。
国庆期间,我们跟曹勇回了趟老家。下了高铁、辗转三个多小时大巴后,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才终于到达。曹勇的父母一辈子务农,家里经济条件拮据。童年躬着腰、趴在板凳上看书的习惯,被曹勇一直保留到今天。
曹勇说,自己能沉得下心学习得益于一个人,这就是他的舅舅。舅舅是个盲人,一辈子没结婚、没工作,却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
年幼的曹勇和舅舅朝夕相处,学到了舅舅身上的勤奋和自强不息。1996年,曹勇中专毕业后,进入自贡当地一家国企当上技术员,开始接触到电碳行业,还自考了大专文凭。而此时的中国大地上,作为市场经济要素的劳动力加速流动。2004年,曹勇告别家人,来到了苏州。
那几年,凭着一股子好学与拼劲,曹勇把机械、电器、碳制品,只要跟工作搭边的学科全都自学了一遍。几本破旧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读书心得。
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为改变命运不遗余力地打拼。2009年,曹勇当选为苏州市劳动模范,2011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他也正是整个中国,努力奋斗着的打工者群体的缩影。资料显示,到2012年,中国农民工群体达到2.42亿人。那一年,曹勇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是苏州走出去的第一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
履职五年间,曹勇就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社保全国统筹等农民工群体最为关心的话题,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多份议案,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应。
在代表农民工群体发声的同时,曹勇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技术攻关中。他带领团队参与了公司1000多种产品的开发,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他们研发的最新一代产品,已经运用到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
这里是曹勇在太仓的家。2013年,他用多年积蓄在当地买了房,也把妻子和女儿接到了身边。今年女儿高三,正和太仓本地孩子一样,在公办学校备战高考,开始新一代的奋斗。
曹勇的奋斗故事,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和他一样的务工者。大家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用双手改变生活,也为城市添砖加瓦。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数以亿万计的务工人员远离家乡,赴异地打拼。他们是家庭顶梁柱,也是国家的脊梁。他们用身体力行诠释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苏州广电全媒体记者 袁雅琦 沈亦洋)
(责编:李培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