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18年 >> 致敬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 >> 奋斗 . 亲历者说 >> 正文

“古城卫士”阮仪三

时间:2018-11-11 14:38:50 来源:名城苏州网

  名城苏州网讯 这个月初,世界遗产城市组织授予苏州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不仅拥有园林、大运河、昆曲等众多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也走出了一位享誉全国的“古城卫士”,他就是我们今天《奋斗·亲历者说》的主人公—阮仪三。

  正式采访前,我们拍摄了由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策划的一场古城、古村落保护发布会。活动下午三点开始,作为基金会理事长的阮仪三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现场。慕名前来的粉丝,赶紧找他合影。

  市民张宝珍说,阮老师已经八十五了,他这样一直在为古城镇的保护呐喊,觉得真的不容易。

  面对观众关于古城、古村落保护的问题,阮仪三现场的回答直率而幽默。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现在这些有价值的古村落、有价值的古建筑,你要拆掉它,都是大傻瓜、大笨蛋。

  因常年为保护古城而四处奔走和呐喊,阮仪三被誉为“古城卫士”。如今,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

  阮仪三说,社会上给了我这么重要的责任,我有责任感在身上。

  10月底,阮仪三回到苏州,看望弟弟阮湧三,顺便再到平江路走一走。这里的每一口井、每一座桥,他都如数家珍。

  阮仪三说,这个是寿安桥, 带有弧度的,桥板带有弧度的,宋元时候的。这个是原来留下来的古井,这个井一看颜色白颜色,那就是石灰岩,石灰岩的井是明代的。

  平江路对阮仪三有着特殊的意义。少年时期的阮仪三,就住在平江路附近的钮家巷。1956年,他从这里离开苏州,考进同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古建筑和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

  阮仪三说,每年暑假,当时陈从周先生带着学生搞苏州古建筑、古园林的测绘实践,都带着我。因为我苏州人嘛,苏州熟,哪条巷子、哪条街都能够带他去。

  毕业后,阮仪三留在同济大学,跟随董鉴泓教授赴全国各地调查古建筑的保护情况。阮仪三博览各地县志,从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阮仪三弟弟、苏州市住建局原政策法规处处长阮湧三说,我嫂子跟我说的,每天早上带两个馒头或者带个面包,就到徐汇区图书馆。早上去晚上回来,中午就在图书馆里要点开水吃点饭。去干什么呢?他就翻各个县的县志,当时他就对这些历史城镇、对历史城市就很感兴趣。

  阮仪三说,当时看了几百座古城,那么当时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城市丰富多彩,中国城市壮丽可观,而且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古建筑。

  这是山西省平遥县,至今仍保留着完好的明清古城和古建筑。然而,时间倒回到1980年,平遥古城却险些被毁。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掀起拆旧城建新城的热潮,平遥也没能幸免。

  阮仪三说,平遥文物保护队的队长,对古建筑很有感情,就来找我。我当时正好在山西搞规划,跟我讲了就掉眼泪了,说这么好的房子破坏掉了,很可惜。

  阮仪三赶到时,平遥的部分城墙已被拆除,一些明清古建也遭损毁。幸运的是,由于财政吃紧,拆城工作刚开始不久就停了下来。

  阮仪三说,山西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是我学生,我教过他,赵晋普。我就跟他说,是不是想办法。他说阮老师,古城都要保,但保不住,你就保一个试试看吧,看看是不是能行。我说好,就是平遥。

  一场“刀下留城救平遥”的故事就此上演。阮仪三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挑选12名最能干的学生,投入到这场古城保卫战中,如今已经63岁的苏功洲就是其中之一。

  阮仪三学生、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苏功洲说,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基本上全是老的。那些以前山西老的票号,像日升昌什么的都是保存得相当完整、相当好,城市的格局还是老的格局。

  为了保住平遥古城,阮仪三的团队与时间赛跑,日夜奋战,绘图纸、做规划。随后,他又赴北京寻求建设部和文化部专家的支持。最终,凭借专业的保护方案,规划得到中央认可,并争取到了一笔古城保护专项资金。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拨款拨了八万,修复它的古城墙, 救住了平遥。对全国的古城保护起了重要的模范作用。

  因保护完整,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阮仪三也因此有了“古城卫士”的美誉。刀下留城救平遥后,阮仪三又将目光转向离平遥一千多公里外的江南水乡—周庄。

  10月,阮仪三再次回到他熟悉的周庄,给博士生讲述当年力保周庄的细节。

  阮仪三说,当时我到这里来的时候,旁边这四座楼 三座都已经要坍了。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楼要坍了,但是楼的样子还在,测绘下来,把它全部画下来。

  1984年,阮仪三第一次来到周庄,发现这里虽然保留着最原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但古建筑大多破败不堪。当地政府当时急于发展乡镇经济,对古镇保护并不重视。

  阮仪三说,当时只想到发财。那个时候有一说:汽车一响黄金万两,工厂一冒烟钞票往里收。

  为了保护周庄古镇,阮仪三多方做工作,他还特意从北京申请了5000元钱的古镇保护基金。阮仪三的诚意打动了周庄镇上的一些文化人。时任镇文化站站长的庄春地,就是阮仪三师生在周庄期间做规划调研的得力助手。

  昆山市周庄镇原镇长、时任周庄镇文化站站长庄春地说,因为学生要了解周庄的历史人文,学生要进入每家每户,那么他说你能不能帮帮我们。我说可以,觉得这个是应该做的。

  热心的庄春地后来当选为周庄镇镇长,也更加大力支持阮仪三提出的规划。

  昆山市周庄镇原镇长、时任周庄镇文化站站长庄春地说,就是这个古镇区,把它严格科学的保下来,千万千万不能动。

  阮仪三说,老房子不要拆,你要建工厂到外面去,古镇不要受影响,当旅游业兴起的时候 老百姓就有收入了。

  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这是阮仪三给周庄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正是这十六个字,让周庄成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的典范,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昆山市周庄镇原镇长、时任周庄镇文化站站长庄春地说,保护古镇使老百姓反而受益了。 这个古镇好像就是沈万三的“聚宝盆” 又回到我们手里面。

  力保周庄后,阮仪三又先后保下了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古镇,如今,这些古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5年,在帮助家乡苏州完成平江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后,阮仪三在平江路上设立了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

  1988年出生的刘潇是南京大学在读博士,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经常参加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的活动。在阮仪三的影响下,刘潇和团队一起开发了这套了解古城、寻找古城遗迹的公益儿童绘本,希望为古城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京大学博士、古城保护志愿者刘潇说,不定有一两个会受到这样小绘本的影响,最后成为真正的守护者。

  阮仪三弟弟、苏州市住建局原政策法规处处长阮湧三说,对古城这个概念,对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作为一颗种子埋在他的心底。今后成长起来之后这些文化的种子自然而然会在他心里发芽。

  如今,全国已设立了四个“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成为城市文化和遗产守望者的精神家园。

  即便回到家中,阮仪三最多的时间也是泡在书房里,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让更多人了解古城、古镇保护的价值,懂得留住乡愁的意义。

  阮仪三说,正像我们习主席现在讲的,要留住乡愁。留住乡愁是什么,就是说你是不是有一个爱国心、爱乡心。把个人的感情、把对这些古物的依恋联系到家国的重要程度。有了家国之情,我们可以建设我们更好的伟大的祖国。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精神。

  阮仪三一生为留住乡愁而奔走,八旬高龄斗志依然,值得敬佩。如今,留住乡愁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在有形的历史遗迹里,内含着无形的精神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奋力前进的不竭力量。好,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时政专稿 文、视频/甄 军 张泽宇 SBS全媒体编辑中心新闻评论部 全媒体编辑中心网络编辑部】

(责编:方 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