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18年 >> 致敬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 >> 奋斗 . 亲历者说 >> 正文

范小青:扎根人民 书写时代

时间:2018-12-17 11:05:34 来源:苏州新闻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25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今天的《奋斗.亲历者说》,我们认识一位从苏州走出去的作家范小青。改革开放40年间,她用文字记录、讲述着时代的变迁。

  范小青是省作协掌门人,但在同事眼中,她更像是一位知心大姐。范小青身上有着浓浓的苏州印记。她从小在苏州长大,成为专业作家后,作品中也处处渗透着苏州元素。

  虽然平时工作在南京,但只要有空,范小青还是会回到苏州。用她的话说,苏州始终是家。这里不仅提供了创作灵感,更像是一本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

  范小青在《苏州人》中写到:“ 当我睁开眼睛,学着看世界的时候,我认识了苏州,认识了苏州人。小时候,苏州很大,怎么也走不到边,八个城门,就像八个遥远的童话。”

  位于五卅路附近的同德里,童年时期的范小青就住在这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城里数不清的老街小巷让范小青如痴如醉,众多园林和古建筑更是她成长中美好的记忆。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大幕,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这一年,范小青考上苏州大学的前身江苏师范学院,就读中文系。

  范小青回忆,当时上学的时候,历史、政教和中文系三个系科都在文科楼里,一个系科一层楼,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都在一起,所以非常方便学生和老师请教交流。

  在那段求学的日子里,范小青看遍了世界名著,如饥似渴的阅读,也让她逐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1979年范小青开始小说的写作,她说,那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非常火热的时代,所以她写的第一篇小说的题目就叫做《解放》。

  《解放》讲的是高校男女学生自由恋爱的故事。这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不过在那个时候,却非常前卫。

  大学期间,范小青就展现出写作才华。毕业三年后,她放弃大学老师的工作,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然而,和很多专业作家一门心思埋头写作不同,范小青从一开始就有些“另类”。

  成为专业作家后,范小青最大的爱好就是跟着居委会干部走街串巷,去了解普通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

  位于钮家巷3号的潘世恩故居,如今被改造成了状元博物馆。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住着七十二家房客,居民生活拥挤,古宅破败不堪,这让经常来这里走访的范小青感慨不已。1986年,范小青以发生在苏州古宅里的人物故事为背景,创作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

  范小青说,当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80年代初期、中期,苏州城里这样的老宅很多。住了很多很多人家,非常拥挤,而且搭建了很多违章建筑。

  在小说里,范小青真实描写了普通苏州人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如何改善百姓生活、保护修缮古建老宅的思考。

  范小青说,一个写作者不光是要和生活同步,还要看到生活的未来,现在回头再去看《裤裆巷风流记》 ,1986年写的对未来的展望跟现在的平江路几乎是一致的,书中写的内容比现在更理想一点。

  此后30多年,范小青以城市变迁、百姓生活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先后问世。其中,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获得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很多读者从她的小说里,感受着苏州这座古老城市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发生的细小变化,从她的文字里,触摸历史变迁留下的痕迹。

  《雨花》杂志主编朱辉说, 范小青的小说对这些年社会巨大的变化保持着很敏锐的视角,而且比较准确地找到了这个社会的痛点。

  范小青感慨地说, 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恰恰是获取小说题材和小说灵感最好的时代,这是改革开放对写作者最大的馈赠。

  2013年开始,范小青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她将基层的困惑、百姓的疾苦写成提案在全国两会上疾呼,如今已有多项提案成为了现实。

  如今,虽然工作繁忙,但范小青还会定期在她曾经工作过的《苏州杂志》上发表文章。 作为一名专业作家,写作是范小青与苏州这座城市沟通的纽带,也是她回赠给家乡最好的礼物。而作为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也在致力于推动江苏作家,写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弘扬正能量的精品力作,让更多市民愿意捧起书本,静心阅读。

  什么样的作家才是好作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做过总结: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改革开放四十年,一大批优秀作家用文字记录时代,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一批批优秀作品成为人们坚定前行的强大动力。【时政专稿 文/视频 甄军 沈亦洋 张泽宇 陆劲云 SBS全媒体编辑中心评论部 网络编辑部】

(责编:丁静芳)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