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 (记者 杨学敏)今天(10月15日)是第36个国际盲人节。记者了解到,在苏州大市范围内,约有视障者1.5万人,其中市区范围内约8000人。当然,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正在康复期或者没有持证的视障者。
苏州市盲人协会秘书长倪维珍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盲友的定义也有所改变。“现在,按照残疾鉴定,只要你的矫正视力低于0.3,眼底有病变没有办法提高,就可以被视为视力残疾。”
倪维珍 杨学敏摄
倪维珍估计,随着电子产品、工作和生活压力等的增加,盲友数量应该是有所增加的。
不过,这似乎和大众印象有所出入。印象中,以前在大街小巷都能见到盲人的身影,但如今似乎很少见。
盲人数量多了,反而看不到了?对此,倪维珍认为主要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盲友没有那么集中了。
街头人群 杨学敏摄
“以前有福利厂或者厂的分房,都集中一个地方,现在城市变大了,人群也分散了。而且,以前市民出行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观察比较细致,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可能不太注意了。”
盲人形象的改变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在大众印象中,盲人可能是眼戴墨镜,手拄盲杖的形象。如今,尤其是一些后盲的年轻人,不少并不喜欢“拄拐棍”,认为其不太美观。
苏州街头的盲道 杨学敏摄
此外,盲人出行、联系更加便捷,也是原因之一。倪维珍回忆,2002年自己在平江视障者协会工作时。“没有手机,最多一个电话,电话费贵的不得了。”
如今倪维珍只需通过手机读屏功能,QQ、微信群里喊一声就可以了,通讯更加便捷,联系也加强了。
当然,客观上,更宽的马路,更多的车辆,也加大了盲人出行的风险,降低了安全性。尤其是很多后天失明的盲人,很多无法突破心理障碍独立出行。
遭到打乱的盲道 杨学敏摄
有时候,尽管盲友可以选择公交、滴滴出行,但是由于公交报号不及时、甚至不报号等原因,盲人无法辨别车辆是否到站。打滴滴时,也会碰到无法司机找不到盲友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苏州市盲人协会将和交通部门以座谈会的形式共同探讨视障者乘公交车、出租车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责编:杨学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