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州与虎有关的地名……

  在苏州,一提起与老虎有关的地名,很自然地会想起号称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

  据唐陆广微《吴地记》记载:

  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冢,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

  《越绝书》也记载说:

  阖庐冢在吴县昌门外,名曰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铜棺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槃郢、鱼肠之剑在焉。卒十余万人治之,取土临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号曰虎丘。

  这是今天苏州范围内有确切史志记载的最早的老虎。除了这次记载,虎丘是否还有老虎的记载了?

  我们从《垂虹识小录》引用宋代人的记载里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垂虹识小录》:

  同里 宋周密《癸辛杂识》云:近岁平江虎丘有虎十余据之。同里叶氏墓舍在焉,其一大享堂,虎专为食息之地。

  《垂虹识小录》是吴江的一种旧志,书中引用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明确记载在当时,虎丘有“十余”头老虎,也许是一个老虎的家族群,它们将同里叶氏在虎丘的墓舍及其大享堂占为“食息之地”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较之最早的一头白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虎丘曾经是名副其实的有虎之丘。

  那么,除了虎丘因白虎而得名,苏州还有与虎有关的地名吗?答案是肯定的。

  据《嘉靖吴邑志》记载:

  虎山,昔吴土于此山上筑宑养虎,因名山。

  王鏊《正德姑苏志》亦云:

  武山,在东洞庭之东,本名虎山,相传吴王养虎于此。后避唐讳,改今名。

  《崇祯吴县志》曰:

  东洞庭之东麓曰武山,周一十二里,本名虎山,吴王养虎于此,后避唐讳改今名。

  三部明代志书都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今天东山有一个武山,本名虎山,得名是因为某位吴王曾在那里养虎。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2500多年前的吴国,已经有圈养的老虎了。这也许可以刷新动物园养虎的历史纪录。

  另外,《崇祯吴县志》还记载了光福也有一个虎山。

  《崇祯吴县志》中说:

  邓尉山,在光福里锦峰山西南,去城七十里,汉有邓尉者隐此,故名。或作蔚,非也。北有龟山,光福塔在焉。前为钵盂山,山之西北为虎山,中通一溪,跨以虹梁曰虎山桥。桥之西南有上崦。

  这个虎山是否与老虎有关?不得而知。

  《嘉庆黎里志》有则有关老虎的记载,道出了黎里镇上浒泾弄的由来。

  《嘉庆黎里志》上记载:

  康熙初,罗汉寺竹园中忽踞一虎,里人戒恐。有南栅胡大腹者,素有胆,只身往观,潜至竹林边,为虎所觉,陡起一爪,中大腹左腿,大腹负痛逃,腿遂废,故浒泾弄又名虎径云。

  从上述记载看,黎里镇上的浒泾弄这个地名的来历确实与老虎有关,应该叫虎径弄更合适。故志书称“浒泾弄又名虎径”。

  《民国吴县志》上还记载了几座“虎啸桥”:“虎啸桥,俗名火烧桥。”“赠大学士申乾墓,在娄门外虎啸桥。”“前中书舍人申绎芳墓,在娄门外虎啸桥。绎芳,博学能文,有声复社。”

  “积功堂义冢十四所:隶吴县者,一在十一都下三十三图治字圩西虹桥虎墩,地七亩二分……;隶长洲县者……;隶元和县者……一在二十三都西七图桐字圩齐门外虎啸桥,地四亩六分二毫……”。

  可见,在齐门外、娄门外都曾经有过叫虎啸桥的桥梁,桥名由来,也许与老虎有关。当然其中还提到了“虹桥虎墩”,这个地名不知与老虎有无关联?

  除了虎啸桥,苏州的旧志上还有虎啸塘、虎啸巷的记载。

  《同治苏州府志》在记述昆山之“巷”时,有记载。

  《同治苏州府志》记载:

  火烧巷,县学后,以其名不佳,改称虎啸巷。

  《民国吴县志》在记述“冰厂”时,提到了胥门外还有一个叫“虎啸塘”的。

  《民国吴县志》记载:

  冰厂,《康熙长洲县志》:冰窨在葑门外,严冬收藏,盛夏需以护鱼鲜,并以涤暑,所谓纳于凌阴者也。按:今有公兴金冰厂,在胥门外虎啸塘岸……

  不知是否即我们今天在三香路上能够看到的“虎哨桥”所在的塘岸?这个“虎哨桥”也许就是旧志所言“虎啸桥”,“哨”是“啸”字之误。

  ▲曾经三香路虎啸桥栏杆上的“金狮”

  如果这些地名都与老虎有关,那么,至少说明在苏州古城的东面、北面和西面都曾经有过老虎的踪迹。

  《万历常熟县私志》云:

  邑未筑城时,山南樵者负薪入城,归途遇虎,手担逐之至湖田,虎伤左腿死。万历癸丑,黄泗浦虎渡江来陷沙中,为逻卒所获,解县,众拥入县堂看。

  说明在明代万历年间,在常熟县城外、今天张家港黄泗浦都出现过野生老虎。

  《光绪常昭合志稿》“太常卿陶正靖墓,在伏虎塘东。”“监察御史邓彦章墓在北门外伏虎桥南。”可见,常熟县城的北门外,曾有伏虎塘、伏虎桥两个与虎有关的地名。

  《民国鹤市志略》:

  虎路泾,在鹤颈湾东北二里许。明嘉靖间,忽有虎患,营兵持械逐之。虎自北而南,毙于二十二都,泾为虎所经由处,得名以此。清乾隆间,诸生黄某家泾旁,自号虎泾某某。

  鹤市是太仓的一个集镇名,因集镇地形如鹤,为明代王俊所创,故名鹤王墅,宣统二年(1902),鹤王乡。因为在吴方言中,“鹤”与“岳”同音。之后,改名岳王乡。

  综上所述,在今天苏州的版图上,历史上几乎都曾有过“虎踪”,有些“虎患”还留下了与之有关的地名,被载入当地的地方志书中,至今仍有“踪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