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大禹4000年前挖的这条河,至今正青春
时间:2022-05-20 08:08:12 来源:苏州发布

图片

▲题图:昆山市江浦路吴淞江大桥。为配合吴淞江三级航道标准改造,该桥顶升抬高1.87米,创下4项世界纪录。

  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管是村落、乡镇,还是城市、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她们当中,大者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小的,可能只是一条默默无闻的溪流。

  每一个妈妈,不论贫富贵贱,都会无私地哺育自己的孩子;而每一条母亲河,不论长短深浅,也都慷慨地滋润着自己流域中的人们。

  那么,在水网密布的江南,有哪一条河能称作苏州的“母亲河”?

  从不同的维度来考量,答案可能不止一个。

  但若观照地方人文历史的起源,最有资格称作苏州“母亲河”的,应该是吴淞江。

  《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这寥寥八字,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有关水文的记载。

  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震,东方也(《易·说卦》)”“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释名》)”。三江,则是大禹为太湖泄洪开凿的三条水道,分别是东江、吴淞江、娄江,其中吴淞江河道最宽、水量最大。

图片

▲秦朝时期的太湖水系示意图。图中可看出“三江”格局,其中当中的一条为吴淞江。

  2000年,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阶段性成果《夏商周年表》,推断大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据此,我们可以算出吴淞江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吴淞江开凿了800多年后,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了让贤远走“荆蛮”,开发了江南的大片土地,号称“句吴”,吴文化自此开端。

  周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泰伯二十世孙诸樊即位,将吴国都城迁至今苏州城址。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阖闾继位,命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

  这些,就是苏州乃至吴文化地区的早期人文历史,而这一切,是建立在“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基础之上的。

  二

  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秋。

  京城洛阳,西风萧萧。大司马东曹衙门内的一棵大树,黄叶飘零。

  树下,一个峨冠博带的男子极目东南,喟然长叹。然后,他挥挥衣袖,挂印而去。

  此人名叫张翰,字季鹰,吴郡人,其故里在如今苏州市吴江区莘塔的吴淞江畔。他之所以辞职,据说是因为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

  张翰离京之时,写了一首《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在古代,吴淞江称“吴江”或“松江”,又名松陵江、笠泽江。)

  张翰的“莼鲈之思”,开启了吴淞江的“文艺范”,在之后的1700余年中,吴淞江在很多诗词中出现过——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图片

▲吴江垂虹桥,亦称长桥,始建于北宋年间,位于古代吴淞江的起点。 图源:苏州吴江发布

  “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又是宾鸿重来后,猛赋得、归期才定。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尚庐人境。幽兴。争如共载,越娥妆镜。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宋] 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

  “一冬不见梅花面,天意可怜人。晓来如画,残枝缀粉,老树生春。山僧高卧,松炉细火,茅屋衡门。冻河堤上,玉龙战倒,百万残鳞。”( [元]张可久《人月圆松江遇雪》)

  “早发木兰桡,江行趁落潮。雨分牛脊近,云隔马鞍遥。弟妹成疏阔,交朋竟寂寥。谩持昌歜酒,那得客愁消。”([明]卢熊《舟泛吴淞江》)

  这些诗词,很吴淞,很江南。

  三

  吴淞江也曾是上海的母亲河。

  吴淞江的下游古代名为“沪渎”。这个名称,来自渔民设在江里的捕鱼工具“扈”,后来“扈”字加上三点水,转为“滬渎”,今上海简称“沪”(沪为滬的简化字),就是由此而来。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在沪渎沿岸修建沪渎垒以防海寇。唐天宝五年(746年),在吴淞江南岸设青龙镇,天宝十年(751年),在吴淞江以南析海盐县及娄县地置华亭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式建上海县。

  然而,因为海潮倒灌泥沙淤积,大体到南宋前期太湖流域的东北和东南诸浦排水通道的功能已基本丧失,仅剩吴淞江一路排水。

  从宋代起,人们开始治理吴淞江河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把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与奉贤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江相接,成为新的黄浦江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放弃今江桥以下的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东流注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

图片

▲“江浦合流”示意图。

  之前,吴淞江是主流河道,黄浦是支流,“江浦合流”后,黄浦成了主流河道,而吴淞江成了支流。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来沪的外国人发现,溯吴淞江往上,乘船可以直达苏州府城,于是,他们称之为“Soochow Greek”,而“苏州河”正是其汉译。

  1848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驻沪领事签订展拓英租界条约时,首度在正式文本中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后来上海市区的民众也逐渐接受并习惯了这一称谓。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主任满志敏教授曾表示,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那么,吴淞江就可以说是上海的“外婆河”了。

  四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吴淞江备受关注。

  因为,在生态、航运、水利等领域,她都是新时期苏沪同城的一条重要的“血脉”。

  2020年10月21日,上海举行了吴淞江整治工程(上海段)新川沙河段开工活动。新川沙河段工程西起嘉定区蒲华塘,向东经嘉定、宝山入长江口,建成后将为嘉宝北片增加一条骨干排涝通道,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水量丰沛的长江过境水,改善区域河网水动力条件。上海还提出,吴淞江工程将全力打造安全之河、活水之河、生态之河、航运之河、幸福之河。

  今年5月16日,江苏省吴淞江整治工程开工动员会以视频形式在水利部和南京、苏州同步举行。

  吴淞江整治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匡算总投资831亿元。其中江苏段工程涉及苏州市吴江区、吴中区、工业园区、昆山市,总长61.7公里,投资156亿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整治、配套扩建水利枢纽、新改建跨河桥梁、水系影响调整等,竣工后将成为太湖第三条行洪通道,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和工程沿线流域防洪除涝能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共治共享,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图片

▲吴淞江流域苏沪交界处的元荡慢行桥。该桥被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符号。 图源:上海发布

  未来的吴淞江将成为长三角的新“黄金水道”。苏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预测显示,到2025年,苏州内河集装箱运量将达60万标箱,到2035年将达130万标箱。整治工程完成后,吴淞江航道将达三级通航标准,也将成为苏沪间距离最短的内河集装箱货运航线,打通后的京杭运河—吴淞江—蕰藻浜—黄浦江—长江航线,价值堪比欧洲的莱茵河。

图片
图片

▲上:2021年3月,改造中的苏州车坊吴淞江大桥。下:行驶在吴淞江上的苏沪集装箱班轮。

  眼下,苏州正在规划布局“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这“一圈一带”的建设,将与太湖生态保护、吴淞江综合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盘活低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植入高端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全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新高地”。

  在这个初夏,流淌了4000年的吴淞江水,生生不息,奔涌入海。

责编:吴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