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潮”了500多年的宋体字原来源于苏州
时间:2022-06-27 10:54:33 来源:引力播客户端

  7月2日至6日,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将于苏州举办。这场盛大的江南书宴到来之际,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得足够远,将视角缩得足够小,翻一翻古籍,品一品古时候的字体,以探究苏州这一江南文化重镇的书香历史。

  如今被广泛使用的宋体字,竟发源于明代中叶的苏州地区?它是如何在时光中被常用常新,传递江南文化的炬火?且随记者一探究竟。

  诞生了!

  “颜值”与实用并存的宋体字

  循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脉,璨若星河的文化瑰宝一一浮现。32岁的字体设计师项政田,揣着对江南文化的满腔热爱,来到苏州“扎根”。在这座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双面绣”城市,他把焦点缩小再缩小,由一页书,缩到一个字,再缩到组成这个字的每一个笔画。他将它们解构、调整、再造,为它们注入现代艺术的活泉。苏州,在项政田看来,是这些新式电脑字体的“培养皿”。

  ——何以如此?宋体字的发源地就在苏州。“宋体字始现于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年间流传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嘉靖年间初步成型,流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苏州刻书史》的主编,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正宏向记者介绍。也就是说,早在500多年前,这款互联网时代的基础字体就随着苏州刻书业的兴旺繁盛而早早萌芽,并天长日久地葆有生命力。这部汇集了众多江南学人心力的《苏州刻书史》将于今年年底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书写字体很多,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的字体最初相对单一,主要就是楷书一种。”陈正宏说,明代中叶,沈周、吴宽、王鏊、都穆、文徵明等苏州文人热衷鉴藏宋本,该股风潮以苏州为中心席卷周边地区。受这些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普通人群也以宋本作为书籍的最高标准,“但是宋本罕有,普通人想要看就得靠翻刻。大部分楷书由于笔画柔软,翻刻起来速度慢、效率低,当时宋本里最权威的浙本多采用欧体楷书,笔画相对硬挺,于是苏州人就进一步,把偏硬的笔画索性拉直,以加快操作速度。”  

  《苏州刻书史》作者之一、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李开升认为:在江南地区其后的刻书实践与审美发展过程中,苏州式刻书的字体越发兼具“颜值”与实用性,变得挺拔、方整,笔画也变得横细竖粗。以《姑苏志》的原刻本和翻刻本为例,该书原刻于正德元年,是当时苏州最完整的志书,后因府库失火,原书版被毁,至嘉靖二十一年又翻刻。如今存世的,大多是嘉靖翻刻本,原刻本流传较少。对比两版字体,可发现正德原刻本字体与宋版书的字体更为相似,嘉靖翻刻本则更趋近于如今的宋体字了。

  李开升指出,当这种字体的“颜值”与实用性结合到一定程度,并经由时间的检验与沉淀,最终成为了如今这样一种具有庄重意味的、正式的字体,此种延续性,是相当了不起的。

  很新潮!

  初代宋体字的“破圈”之旅

  风雅的江南文化孕育出一部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苏州刻书史。苏州式刻书搭建起了宋体字最初的框架,后人在此基础上作微调,却始终没有跳脱出这一框架。从明代中叶初现至今,宋体字竟“潮”了500多年!

  而在最初的阶段,一种新字体的诞生,往往代表着一种地域性的先锋审美,一种由内而外的、普遍的文化自信。

  陈正宏援引明朝名臣吴宽之子吴奭的一桩轶事,以佐证该种字体的先锋性。“吴宽是苏州人,做过礼部尚书。他逝世四年之后的正德三年(1508年),吴奭将父亲的诗文集《匏翁家藏集》刻了出来,用的字体就类似于现在的宋体。当时北京内府刻书,用的字体仍然全都是楷体,宋体字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被广泛认可,甚至还被同时代文人贬斥为‘匠气’,但吴奭——一个礼部尚书的儿子,居然敢用这种最新潮的字体,为已故的父亲刻文集。”陈正宏认为,吴奭此举定然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他肯定是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代表了一种新的风尚,所以使用了这种字体,同时也推广了苏州式刻本。”

  由正德年间始,苏州式刻本上的初代宋体字开启了它的“破圈”之旅,尤其在常州,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出现了一批此类的新式刻本。其中,正德十六年朱承爵刻《樊川诗集》十分精美,字体方整,极具典型性。而在苏州附近的其他地区,宋体字的影响力也逐步蔓延,由松江府正德七年刻《松江府志》、镇江府正德十四年丹徒知县李东刻《蓝田吕氏遗书》等可见一斑。到嘉靖年间,宋体字初步成型,并随着时代审美的更新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往后走,更有了与楷体分庭抗礼的势头。

  “清康熙以后,除宋体、楷体之外,仿宋体也开始盛行,这和苏州多少也有些关系。”陈正宏说,“我个人认为,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苏州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其实是很深远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区都引进使用了宋体字,只不过它们把这种字体称为‘明朝体’罢了,因为它发源于明代。”

  正年轻!

  雅文化的潮流生生不息

  时代之潮涌动,江南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青年一代嗅着墨香来到苏州。2015年,项政田慕名而来,数年间,他设计过若干款充满艺术性的排版用字,有4款,是由宋体变化而来。

  其中的一款“舒文宋”,项政田设计于2017年,将常规宋体字直线切角的装饰性结构作了改良,“我尝试将宋体字类似小三角的部分改成圆形装饰角,把字体笔画的粗细对比调得更小,字的结构调得更长,希望让‘舒文宋’的整体字形结构具有江南文化里尚文、尚雅的特征。与此同时,在字的笔画处理上,我尽量强调细腻柔和的部分,使字体本身具有精致典雅的性格。”项政田说。

  古与今,古籍与现代书籍,500多年前大胆创新的宋体字与500多年后通过电脑设计的它的变体,沧海桑田,传统文化鲜活依旧。

  古籍刻本的字体给予项政田设计的灵感,他收藏了若干古籍,细细研究不同的字体变幻,“研究古籍的字体对我的设计很有帮助,古人虽然没有字体设计的概念,但早已在行动上贯彻了这一概念。宋体字形成之初,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字体,其粗细对比具有艺术的夸张性,文字结构则趋于简约,十分具有装饰意味。”

  “在一些字体设计的商业案例中,宋体字常常被当作参考字形来使用,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可变化性,将之稍加改动就能够形成新的宋体。但要想设计好一款变体的宋体字,难度其实是相当高的。”项政田说。

  在对宋体字的追根溯源中,项政田获益良多。在苏州生活了7年,他与江南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关注到苏州的刻书文化,并加入到传承和保护古籍的行列中来。”微光成炬,钻进一个字,研读一本书,传承和创新一种文化,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

  (苏报记者 王敏悦)

责编:邓本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