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苏州专稿 记者/虞梦娇 视频/蒋子雷】
纤柔的丝线缠绕在指尖,在千百万次的穿行中,一幅极具青铜器金属感和立体感的刺绣栩栩如生。
8月17日,在苏州镇湖,35岁的绣郎付健正以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铜器照片为样本,创作一幅青铜器刺绣作品。
为了能绣出青铜器的质感和立体感,让作品更显“硬气”,付健忘我地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必须用到桑蚕丝结合平针绣、乱针绣等针法,用丝线搭配出富有立体感的色泽,才能让青铜器和刺绣‘融为一体’。”
付健出生于扬州一个刺绣世家,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绣坊里,接触最多的就是丝线和绣花针。付健时常摆针弄线,四五岁时,就能绣出一些简单的花草虫鸟图。
2006年,付健考入北京工业大学,专门为提升刺绣水平,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然而正当付健踌躇满志,准备把刺绣当成未来一份事的时候。从事刺绣几十年的父亲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干了刺绣,太辛苦了,男孩子学绣花觉得没出息。”
不顾家人反对,付健坚定要将刺绣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为了让刺绣技艺更加精进,付健经常利用寒暑假求教资深前辈,了解刺绣文化,学习各种刺绣针法。
“我觉得做刺绣,没有性别的划分。在宿舍里面,同学都在打游戏,我就喜欢绣东西。这个也是我一个娱乐方式,喜欢的话,就不会觉得枯燥。”付健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付健以志愿者的身份主创了《奥运水上场馆全景图》刺绣作品,其复制品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
2010年大学毕业后 ,付健来到苏州创业。“来苏州镇湖,是因为镇湖是全国刺绣的一个集散地,誉满全国,在这里我能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
在刺绣工艺的传承创新上,付健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将自己擅长的“乱针绣技法”,结合“苏州双面绣”技法,独创“双面乱针绣”、“乱针双面三异绣”和“速写绣”,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很多行业奖项。
2015年起,付健带领团队尝试创新手法绣制青铜器作品,完成一件作品的周期,少则四、五个月,多则两年。
“大家一想到青铜,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中国的一个文化。因为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青铜器是开篇的,然后我觉得做青铜的话,也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体现。”付健说。
“我们作为手艺人不能固步自封,传承真的是身体力行的,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展示方式。”工作之余,付健也意识光钻研技法还不够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文化,他还在新媒体平台上宣推刺绣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刺绣这门传统工艺。
如今,付健对刺绣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表示,中国人对青铜器的文化认知是有归属感的,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未来自己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喜欢我们这个传统的手艺,能加入进来。我觉得只有广泛地参与了,这个文化才能形成一个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