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苏州男子不幸猝死
近日,常熟发生一起悲剧,一位37岁的男子在打篮球时忽然心脏骤停,尽管球友们及时报120急救,但是依然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男子不幸离世。
小编获悉,这名男子当天晚上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的球场打球,近晚上八点时,他忽然倒地,心跳和呼吸骤停。旁边的球友们吓了一跳,然后立即拨通了120电话。
然而,现场球友没有一人会心肺复苏CPR,他们只能尝试把男子搬至校门口,以便救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施救。
数分钟后,救护车急速驶来,将男子送至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遗憾的是,由于错过了最佳施救时间,男子不幸去世……
多起催死意外
原因总让人遗憾
近几年,小编采访了多起意外猝死事件,让人觉得非常遗憾。
在这多起猝死事件中,主角都是中青年,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家属都说平时身体健康,没有基础疾病。
其中,两年前的一名青年教师猝死,让小编印象深刻。
他,三十出头,体育老师。
家属反映,他在大学就读体育专业,身体一直不错,不然也不会当体育老师了。
然而,毕业就职后,在他的体育课堂,他两次昏厥,幸亏体育组的同事都懂心肺复苏,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之后,他在省人民医院检查出心脏疾病,医生建议放弃剧烈运动,静养为主。
然而,他在确诊并得到医嘱之后,死神依然趁着一个没有施救人员在场的间隙,带走了他——两年前的春天,他带着班级的孩子们春游,再次昏厥——而两次施救的体育组同事这次没有与他一起带班春游,而其他的老师们都不会心肺复苏,当救护车来到现场时,已经太迟了。
划重点!!!
及时心肺复苏很重要
在小编在医院的采访中,医生表示,近年来青壮年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仅在常熟市,每年有超过三百例猝死病例。
↑几年前,常熟体育中心篮球场男子意外猝死
现有医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是导致现今青壮年猝死率逐年升高的主因。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心脏性猝死的发病者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而青壮年熬夜、压力过大、吸烟、酗酒、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病几率。
而年轻人自以为“身体一直健康”,而往往会忽视体检,放松警惕性,造成严重后果。医生举例,病毒性感冒也可能产生并发症,长时间感冒不愈,可能会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严重的就会猝死。医生说:“有心脏病史的中老年人,往往自己更加注意,身边常备急救药;但是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准备不足,就很难救了。”
医生表示,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国家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的基础非常薄弱,导致急救成功率非常低下。在常熟,每年三百多例的猝死病例中,能得救的仅仅是个位数。
目前,发达国家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约8%,美国部分州可以达到20%,而我们国内平均抢救成功率1%都不到,在苏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成功率约为1%。
这些差距都与第一时间的心肺复苏不到位有关。
除了急救基础
救人还有伦理和法律风险
小编在采访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反问:
“我哪知道倒下的人是什么病,随便乱用心肺复苏,合适么?”
“我是学过心肺复苏,但是只懂皮毛,而且没有实践过,真遇到人倒了,人命关天,我是不敢贸然尝试的,万一把人‘按死’了怎么办!”
“倒下的都是生病的,万一对方是传染病怎么办?”
“如果人救回来,皆大欢喜;但是毕竟成功率低下,没救活,死者家属找上门怎么办?”
“我老奶奶都不扶,这救人更不敢了!”
这样的问题,红十字会和急救中心表示理解,也回答了受访者的疑问。
对于市民担心的施救技术, 急救中心表示,心肺复苏应用于心脏和呼吸骤停的情况,看到昏厥的患者,首先应该判断对方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便需要紧急实施;在会不会“按死”的问题,急救中心表示,不适当的按压的确有可能造成肋骨受损的情况,但是在危急关头,两害取其轻,毕竟不按压,患者会在数分钟内死亡。
然而,对于可能的道德和法律风险,红十字会和急救中心都表示,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在道德上继续弘扬救急救难的正能量;而在法律上,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都应该最大程度去保障施救者的权益,避免可能的讹诈情况。
急救中心表示,现在摄影摄像设备都是随手机随身携带,施救前,可以邀请第三方拍摄证据,避免可能的争议。
小编也做一个调查,看看如果您遇到了陌生人在身边猝死,
来源:姑苏晚报 李渊
所以,遇到紧急情况
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
学习心肺复苏术
↓↓↓
最新版心肺复苏(CPR)流程
2015年国际新标准
(责编:陈亚萍)
每次在新闻中看到猝死的字眼,上班族都要心头一紧。其实,猝死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根据我市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一年来,市本级统筹区因职工上班猝死而被认定视同为工伤的有23起。这个数据有没有让你吓一跳?
每次在新闻中看到猝死的字眼,上班族都要心头一紧。其实,猝死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根据我市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一年来,市本级统筹区因职工上班猝死而被认定视同为工伤的有23起。这个数据有没有让你吓一跳?
小张在老师家补习英语时猝死,父母将老师告到法院,要求赔偿。近日,吴中法院对本起事故进行了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