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 (记者 杨学敏)今天(10月13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在苏州西山岛上的一个村庄里,就有这样一个鲜活的脱贫案例。在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下,通过电商和农家乐,西山岛秉常村村民黄培康每年的纯收入,从3万涨到了20万。
黄培康
从3万涨到20万 苏州村民感谢“网”开一面
宽阔的马路旁,一栋四层的苏式建筑农家乐门口,黄培康看起来十分悠闲,眉眼之间满是笑意。
黄培康,秉常村村民。在政府多轮扶贫脱贫政策、措施的帮助下,从2005年做农家乐开始,每年的纯收入已经从3万翻到了20万。腰包鼓了的黄培康出手也更加阔绰,并于2016年对房子进行了一次整体翻新。
农家乐后院
在此之前,黄培康还只是镇上一家工厂的工人,一年收入仅1万元,加上种植枇杷和碧螺春的2万收入,每年3万的收入只能勉强度日。
“2005年,我下岗后开始做农家乐,但是当时来客非常少,而且周围交通、环境也不好,生意很一般。”黄培康介绍道。
刚开农家乐时的黄培康
随着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秉常村开始进行环境整治、铺建大桥、修建环岛公路等,西山岛秉常村的名气越来越大,黄培康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以前包厢餐厅不多,现在我这里一次可接待近300人了。”
秉常村一角
除了慕名而来的,通过互联网、APP等途径前来的顾客也越来越多,黄培康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旺季时还要聘请十多名村民帮忙。黄培康笑着说:“要多谢‘网’开一面,生意才能这么好。”
农家乐餐厅
被评为江苏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 未来三年苏州将出现更多案例
2012年起,秉常村通过发展农家乐、电子商务等,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并于去年正式从市级层面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据统计,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3062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多;村集体收入由2012年的43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46万元。
秉常村党委书记蒋敏达介绍,秉常村本来就是以种植枇杷、碧螺春为主,这也是当时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以前因为道路不通、顾客太少,销量并不乐观。 “现在有了互联网、快递,顾客多了,运送快了,村里不少村民都通过开网店、建qq群、淘宝、天猫等途径,村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2014年,秉常村更是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根据2017年统计,秉常村有40家规模网店,3家电子商务龙头合作社,电商带动当地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
黄培康乃至秉常村只是苏州扶贫脱贫的案例之一。据统计,2017年苏州市退出扶贫救助对象5406人,包括城市低保2714人、农村低保2383人、特困人员309人,经核查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通过对全市174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达标情况全覆盖核对核查,全部实现达标,今年12月底前,还将完成对全市2018年100个列入新一轮帮扶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情况核对工作。
根据今年初,苏州出台的新一轮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实施方案,对村级年稳定性收入不足250万元或人均年稳定性收入不足1000元的100个相对薄弱村实施新一轮为期三年的精准帮扶工作,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土地政策、税费政策、金融服务、美丽村庄建设支持等五项帮扶政策。
按照目标,到2020年,苏州100个相对薄弱村的年稳定性收入全部达到250万元以上或人均年稳定性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带动、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责编:杨学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