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小纳米大产业,19位院士同赴一“米”之约
时间:2023-03-23 11:05:06 来源:引力播移动端

在苏州工业园区,“个头”比细菌还小得多的纳米,蕴含着一个近1500亿元的大产业,让人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19位院士同赴一“米”之约

  纳米,长度的度量单位。1纳米为10的负9次方米。单从“个头”来看,1纳米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得多。在苏州工业园区,就是这个比细菌还要小得多的纳米,蕴含着一个近1500亿元的大产业。

  3月初,随着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会、展、赛、奖、发布”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展示,让人看到了一幅企业创新主体活力迸发、产业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产业创新集群加速成势的产业图景。19位院士齐聚一堂、11场专业论坛、344场行业报告——一“米”之约,不仅引来了院士,更让人看到了这个在“毫厘”间起步的未来产业的无限可能。

微信图片_20230323090541.jpg

今年纳博会期间,国内外的院士专家相聚园区,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种子”力量

  17年前就开始的大布局

  “截至2022年底,累计引进和孵化相关企业超1100家,产业产值超1450亿元;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中国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最具竞争力产业园区……”如果有一面“荣誉墙”,那么来自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骄人成绩,必然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勋章”。

  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产业领域,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样是这里生长出科创力量的秘诀——早在2006年,园区就凭借战略眼光,“从零开始”布局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十多年来,始终聚焦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等领域,园区深入开展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分析,编制产业地图、绘制人才地图,持续引进全球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形成了产业集聚的优势。

  17年前的一颗“种子”,如今长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其背后是园区的顶格谋划。“我们顺应了新兴产业成长的客观规律,结合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特色需求,构建了‘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在纳博会新闻通气会上,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这样总结园区的产业生长路径:即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凭借“十个一”的特色机制,园区以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服务,换来了产业的竞相生长。

  在纳博会上,一份属于园区的荣耀,再次惊艳业界。其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3年中国MEMS十大园区报告。报告从产业竞争力、配套竞争力、区域竞争力3个维度19项指标入手,对中国MEMS传感器产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园区凭借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优质的科创生态等优势,位列十大园区榜首。

微信图片_20230323090544.jpg

今年纳博会期间,苏州的纳米技术企业、平台机构及产品,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园区力争集聚纳米技术应用企业超1300家,产值规模突破1600亿元,解决一批‘卡脖子’及‘进口替代’问题;到2025年,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纳米产业集聚区第一梯队。”倪乾说。

  “海狸”行动

  “卡脖子”难题攻坚战

  工业化生产难、应用技术开发难。作为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试剂关键性原材料的微球产品,是我国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纳米磁珠,就是微球产品的一种。

  在园区,一家名为海狸生物的科技公司,不仅占据了国产核酸提取磁珠原料的重要市场份额,在高端功能性磁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方面也积极布局,技术水平在国内市场一路领先。2021年10月,由海狸生物参与主导的纳米磁珠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不仅让纳米磁珠的特性表述和测量测定真正“有法可依”,也提升了苏州在全球纳米磁珠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告别“卡脖子”,这是无数夙兴夜寐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科技企业奔跑的方向。在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领域,无数个“海狸生物”夜以继日,以实际行动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彰显“中国创新”。

  2007年,江必旺创立的纳微科技正式落户园区,专注于高性能微球材料的产业化。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技术攻关,纳微科技成功颠覆了国外现有色谱填料生产技术,开发出世界首创的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2021年6月,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

微信图片_20230323090549.jpg

  2011年,潘克菲带着将纳米银线材料商业化落地的梦想,受邀参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在这个平台上,潘克菲对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布局“一见钟情”,随即决定落户。2012年,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如今已成长为全球纳米银行业的标志性领军企业。

  徐科,2006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首批引入的高端人才之一,当时他已掌握氮化镓的制备合成技术。落户第二年,徐科组建团队创立纳维科技,专注于氮化镓晶片生产和设备国产化。2010年,纳维科技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氮化镓晶片,在氮化镓晶体结晶质量与块体材料电子迁移率等综合指标方面,均步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全球第7家、我国首个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和批量供货的公司。

  在纳博会展会上,多款国内领先乃至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惊艳亮相。其中,既有来自本地、可抗衡欧美压力传感器技术的知芯传感,也有国内唯一掌握全部透紫外线玻璃生产技术的国信同创,还有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行业“唯一”或“首创”——北京中科纳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展示低温烧结银胶,公司相关项目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众濒科技有限公司携全球唯一的三工艺一体微电子打印机出席,其紫外臭氧清洗机工作效率(辐照度)全球最高,其离子溅射仪是全球唯一可选配横向旋转电机的桌面镀膜设备……

  “这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汇聚在园区,是行业对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认可,也是园区行业实力和吸引力的表现。这种近距离的接洽、交流,为企业进一步合作,产业链互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四链“相恋”

  创新之“花”结出落地之“果”

  2006年,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破土动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在独墅湖畔成立;2010年,苏州大学纳米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学院成立;2011年,苏州纳米城启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2019年,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试运营;2020年,姑苏实验室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布局材料学科;2021年,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2022年,苏州实验室挂牌成立……

  仔细留意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在园区的成长历程,一条产业发展伴随着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平台交互生成的进阶之路,让人看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交织缠绕、协同融合的强大效应。其中,既有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产业集群的递进生成,也有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的创造性生成。“正是依靠‘四链’的融合协同,我们才能构建出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全流程创新体系。”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金鸡湖大道99号,坐落着苏州纳米城。中科苏州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机构在这里汇聚成长,敏芯、纳微、东微等一批创新企业从这里走向科创板,微纳机电(MEMS)中试平台在这里为我国中小MEMS企业打通创新链条,一个富有活力、势头强劲的纳米技术产业创新集群正在快速发展壮大,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数百家纳米创新企业,共同铸就了纳米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微信图片_20230323090552.jpg

  一座纳米城,就是园区“四链”融合的缩影。在这里,企业可以获得创业的物理空间,享受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中试、公共技术服务四大类支撑子平台的服务,还能在一站式服务中心获得快速响应的行政服务,甚至各类金融扶持政策也会找上门,浇灌亟待成长的科创好苗子。“纳米城集技术研发、人才资源、知识产权、产业投资等服务于一体,为企业从研发、生产到检测提供了全链条保障。”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园区15亿元规模的科创基金、6亿元规模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金的“加持”下,纳米城逐渐形成了金融、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纳米产业综合社区。

  决胜“第三代”

  新材料新技术新赛道

  毫厘间“绣花”,方寸间“起舞”。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必争领域,不仅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也是决定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就在2年前的春天,一个“国字号”战略平台的获批,让园区开启了一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新材料前沿技术赛道的行动。

  2021年3月,科技部批准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平台落地园区,宣告了这片创新热土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努力打造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

微信图片_20230323090546.jpg

  何为第三代半导体?简单来说,就是以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氧化锌(ZnO)、金刚石为代表的新材料,它们具有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导热率、更高的抗辐射能力、更大的电子饱和漂移速率等特性,在光电子和微电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5G基站、新能源汽车和快充等都是第三代半导体的重要应用领域。

  “第三代半导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外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单位)院长徐科说,目前第三代半导体在国际上还未形成技术标准体系,我国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并跑、甚至领跑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资源集聚度最高、产业化程度最好的区域之一;位列“第三代半导体最具竞争力产业园区”榜首……站在园区产业的“肩膀”上,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过去2年来迅速抢跑第三代半导体这一“黄金赛道”,吸引了30余位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形成规模300人的核心科研团队,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研发项目7项,在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申请核心专利超200项,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为提升园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能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选题策划 黄亮 高岩 稿件执行 董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吴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