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街道地处吴中“南大门”,19.7万常住人口中,13万是流动人口,占比近七成。这里曾是治理的“风暴眼”——人口构成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隐患交织。
如何让流动人口安下心来,在苏州安居乐业?城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完善网格精细化组织架构、扎实推进实事项目建设等举措,凝聚网格海棠“微力量”,激发自治共建“新活力”。
如今行走城南,已是另一番景象:家天下社区笑语喧腾,“一老一小”在家门口的“海棠红·幸福里”乐享幸福时光;红庄社区焕然一新,2.6万新市民在智慧安防中寻得“心安归处”;科技赋能织密安全网,组织根系深扎基层治理末梢。
从“治理洼地”到“幸福高地”,城南街道巧用一根党建“绣花针”,引动多元力量、智慧科技与民生需求的千条线,绣出了一幅幅基层善治的美好图景。
阵地融合
托起“一老一小”稳稳幸福
“我们辖区居民里,新苏州人居多,许多老人离乡背井来此照料孙辈。闲下来时,老人们常感‘无门可串,无处可玩’。”家天下社区党总支书记沈益新介绍,为解决这一“痛点”,社区党组织牵头,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围绕老年人活动用房开展了一场民主协商。
最终,业委会决定收回部分物业用房,并投入20余万元公共收益进行改造,配备乒乓桌等配套设施。现在,老人活动室里的欢声笑语,填满了曾经闲置的空间。此外,社区还与卫生院共建家医工作室,加码居民“微幸福”。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这些年,家天下社区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原点,将家门口的阵地与党群的多样服务深度交融。
聚焦社区边角小微空间,打造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庭院民情站”等微空间;针对老年人社交需求,社区又推出书法课堂、编织DIY等特色课程,孵化出“美珍手工坊”等兴趣小组;社区更创新实施“城心接力三张卡片”志愿项目,建立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机制,用“走心”服务点亮“银龄”生活。
为破解双职工家庭“看护难”,社区开设公益暑托班,持续推进“四季阅读 苏式成长”项目,带领孩子在书香与实践活动中拔节生长。尤为亮眼的是“小囡囡观察团”品牌项目——小小观察员们以社区“小主人”姿态,围绕“打造儿童友好社区”等议题热烈讨论,为社区建设贡献童真智慧。
从“一老”的温暖关怀到“一小”的未来守护,家天下社区以“微空间”承载“大幸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稳稳的幸福在家门口触手可及。
智慧赋能
筑就新市民“心安归处”
虽然地处吴中中心城区,但红庄社区却是典型的城中村。这片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仅3600余人,却服务着超2.6万外来建设者。
这个曾因流动人口多、环境杂乱闻名的“问题社区”,如今却走出了城中村治理的新路径:拆除违建4.3万平方米的同时实现“零上访”,集体资产突破2亿元……
蝶变的核心密码,在于党建穿针引线下的智慧赋能与精准服务。
红庄社区党委书记王晓斌介绍,考虑到“打工人”的作息特点和实际需求,社区创新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穿透式网格,网格内71个“党员家庭户”挂牌亮身份,12个党员中心户化身“移动服务站”。
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硬仗中,党员带头拆自家违建、劝邻里纠纷,群众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同时联动“三官两师一员”等专业力量沉入网格,将法律咨询、心理疏导送到家门口。“过去问题层层上报,现在服务主动上门”成为居民最真切的感受。
初到新家园,如何让“打工人”安心留下来?
安全是第一关键词。走进红庄社区,抬头看,曾经密布的“空中蜘蛛网”消失无踪,弱电改造让天际线重归清爽;低头探,1.2万个智能烟感、水压传感设备24小时“站岗”,智慧消防平台三年预警隐患超千起;小站享,“红庄驿站”一条龙提供就业咨询、房屋租赁,新市民到站即享15项“小微服务”……
一系列智能服务让2.6万异乡人在红庄找到了“家”的安全感,让“住有所居、心有所安”成为现实。
组织筑基
激活全域治理新能效
作为城市发展的特殊角落,城中村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城南街道作为吴中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承载着大量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任务。
近年来,为破解城中村治理难题,城南街道党工委坚持“补短板”与“解难题”一体抓、“优治理”与“促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新方法、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由单点突破向全域提升转变。
固本强基,锻造坚强战斗堡垒。结合“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城南街道构建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穿透式组织体系。目前已在城中村区域组建24个网格党支部,有效激活社区“最小单元”治理活力。围绕攻坚问题,街道成立“环境综合提升”“新市民服务”等行动支部,带头拆除违建4072间、约5万平方米。
科技合围,构筑智慧安防屏障。以“天穹”计划为依托,城南街道在9个城中村打造高清监控431路,人像识别207个,超级卡口16个,实现治安防控从“汗水警务”向“数智警务”转型。消防安全领域,街道在社区建立智慧消防平台,安装数万台烟感、电感、水压等检测设备。同时加强应急消防体系建设,确保重点区域“1分钟内响应、3分钟内到场”,筑牢安全“防火墙”。
资源下沉,优化民生服务供给。立足外来群体多元需求,城南街道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完善“1+6+N”党群服务阵地体系,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家门口的“温馨小站”,为外来群体提供休憩、就业、租赁等15项小微服务。此外,街道还推行自建房租赁市场存量更新全新模式,在红庄、宝带桥、南石湖等社区试点,由社区党委牵头引入市场力量打造“幸福公寓”,目前已改建房屋57栋、公寓800余套。(记者 朱亚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