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底蕴爆表的苏州,古时苏州人的夜生活是什么样的?本期《写字者》栏目邀请到了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金泓,给我们讲讲苏州船菜的那些事儿。
苏州船菜那些事儿
口述/金泓
整理/李鹭 丁瑜天
船菜源于苏州,是苏帮菜的一部分。
苏州河网密布,水路发达,因此船菜的食材多以河鲜为主。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吴王与西施泛舟,便一起享用船菜,这也是关于船菜最早的记载。
唐:疏通水道 泛舟夜游
说到船菜,我们不妨从白居易开始说起。
据记载,白居易在苏州做刺史时,倡导开辟山塘,疏通从阊门到虎丘的水道,为游船提供便利,也推动了苏州船菜的发展。
据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记道:"白乐天为郡时,尝携容、满、蝉、态等十妓,夜游西武丘寺,尝赋纪游诗,其末云:'领郡时将久,游山数几何。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可见当时郡政多暇,而吏议甚宽,使在今日,必以罪去矣。"
可见唐朝政事空暇,由于古时候没有灯,天色暗了便去游船。白居易常坐船夜游,并留下了许多的诗作。这表现了唐朝的一种文化自信。
民国:船菜盛行 精致讲究
民国时期,船菜开始普及寻常百姓,普通人家也会偶尔尝试。
每到夜晚,山塘河两岸灯火阑珊,百姓坐上船,听听小曲儿,赏景吃船菜。据记载,那时的船菜分午餐和晚餐,“午餐为八冷盆、四热炒、六小碗、四粉四面两道点心,晚餐为四冷盆、六热炒、四大碗,可吃到半夜下船。”
叶圣陶在《三种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船家做的菜是菜馆比不上的,特称‘船菜’。正式的船菜花样繁多,菜以外还有种种点心,一顿吃不完。非正式地做几样也还是精,船家训练有素,出手总不脱船菜的风格。拆穿了说,船菜所以好就在于只准备一席,小镬小锅,做一样是一样,汤水不混和,材料不马虎,自然每样有它的真味,叫人吃完了还觉得馋涎欲滴。倘若船家进了菜馆里的大厨房,大镬炒虾,大锅煮鸡,那也一定会有坍台的时候的。话得说回来,船菜既然好,坐在船里又安舒,可以眺望,可以谈笑,玩它个夜以继日,于是快船常有求过于供的情形。”
可见,那时吃船菜很是讲究,慢慢烧,很精致,不像饭店里,一大盘子。这样一道一道做出来的菜,禁得起细品。那时的船菜,无不体现出,精致的“苏式”生活。那是古往今来,苏州人一直不变的生活态度。
船菜可以是“苏式生活”的缩影
现在,苏州的河道里游船不多了,真正在船上的苏州船菜也不多见了。
河道里的船大多都是机动的,噪声很大,除了赏景,最多也就品一下茶。从前的手摇船还是应该被恢复。
像平江路山塘街,两岸特别美,游客要是能坐上手摇船,听听昆曲、评弹,吃正宗船菜,很是惬意。
在菜式上也可以做改良,除了现吃现杀的河鲜,还可以有些时令美食,如春天,我们常吃的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再配上一杯刚上市的碧螺春,那才是最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
几点启发:
苏式文化情怀应当被延续:
推动经济还是要有文化的情怀在里面。
举个例子,苏州从前有许多本土的书店都已经关门了,这些小店资金少,利润也少,但是他们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政府应当给些政策上的扶持。
巴黎有莎士比亚书店,喜欢书籍的人可以打个通铺看一晚上的书。日本也有很多个性的小店,不仅卖书,还卖些杂货、文创,很是受年轻人的喜爱。苏州就需要这样有情怀的小店,闲暇时来看看书,选选自己喜欢的手工品。碰上有趣的店主人,还能聊聊天,听听故事。
发展夜经济,除了商业上的考量,文化沉浸应该被重视!
苏州本土品牌应当被推广:
现在的平江路大多都是外地人开的店。其实,我们的本土文化也应该占据一席之地。在发展游客经济时,本土品牌的推广应当被重视。
苏州画家谢友苏在平江路上开了个美术馆,这就很好。平江路、山塘街,拥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氛围,应该鼓励一些苏州本土画家、艺术家的工作室入驻。不光是单纯地放个展览,应当去思考一些其他的形式,怎样更好地与顾客互动。
我们的文化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