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之旅丨听,六百多年前的“中国好声音”!

时间:2020-07-18 09:14:10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导读

一、旧时踪迹:全晋会馆

二、今日奥秘:中国昆曲博物馆

 

山塘街·平江路

在苏州,恐怕没有多少人会不知道苏州城内的两条老街——山塘街和平江路。这两条古街巷,虽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但却气质风格迥异。

不过,恐怕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两条老街虽分布在一东一西,却被一座古建筑以另一种形态连结在了一起,而这座古建筑里,还同时藏着旧时踪迹和今日奥秘。

 

旧时踪迹:全晋会馆

 

这座古建筑便是位于中张家巷14号的全晋会馆。全晋会馆,顾名思义,就是清代山西寓苏商人在苏州兴建的会馆。历史上,苏州城中曾见诸记载的全晋会馆有两座,一座位于阊门外山塘街,另一座则位于现在的中张家巷。

据记载,山塘街的旧全晋会馆于乾隆三十年山西商建,咸丰十年毁于兵火,之后虽有恢复,但日趋萧条,渐至荒芜。至清光绪五年,山西商人选址中张家巷恢复会馆,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会馆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商帮公所和同乡聚会的场所,会馆对城邦市镇的形成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日奥秘:中国昆曲博物馆

 

如今的全晋会馆,也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所在地。昆曲,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本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昆曲博物馆,感受古老戏曲的魅力所在。

1986年,苏州在全晋会馆的基础上成立了苏州戏曲博物馆,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3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苏州市政府在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筹建了中国昆曲博物馆,并于同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更新了部分展陈,而今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便是整修之后的中国昆曲博物馆。

馆内现藏有昆曲及其他剧种的各类文物古籍与珍贵史料,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

01

门厅:雕梁画栋

走进昆曲博物馆,首先来到门楼。

在这里,抬头即可看到雕刻精美的戏文木雕。因山西人敬关帝,所以在全晋会馆的建筑中有很多《三国》题材的装饰戏文,如东面的“刘备三顾茅庐”和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西面的 “苦肉计”,正中的“三英战吕布”。

在门楼两侧,大家还可看到一些砖雕戏文, 如“白娘子昆仑盗仙草”、“崔莺莺月下焚心香”、“唐三藏西天取佛经”等。

走进门楼,两侧为两座建筑,这就是过去全晋会馆的吹鼓楼。旧时,每有贵宾,便会有乐手在内吹奏喜乐,欢迎来宾的到来。如今,吹鼓楼已成为“讲解接待室”和“博物馆志愿者之家”,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02

仪门:明清昆曲展区

进入仪门,便是明清昆曲展区,而位于仪门正中的塑像,就是被后世尊为“曲圣”的明代昆曲大家魏良辅。他完成了对昆山腔的改革,使之在诸腔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正声雅乐的地位。

在魏良辅的两边,设有八位昆曲前辈的画像。西路四位分别是创作了昆曲传奇《浣纱记》的梁辰鱼、脍炙人口的《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吴江派”的昆曲大家沈璟、创作《四声猿》杂剧的徐渭;东路的四位则是《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及昆曲苏州派的两位大家李渔和李玉。

昆曲的魅力在于它厚重的历史积淀,除了以上几位昆曲大家,还有全国各地数百位昆曲作家、曲家、名伶,他们共同构成了灿烂夺目的昆曲历史长河。

展厅内还简单罗列了数百年昆曲史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历史事件:昆曲从元末明初开始产生发展,经魏良辅改良,到明代中后期,成为当时国内最为重要的昆曲声腔,并在清乾隆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此后,受到徽班、汉调等花部乱弹的冲击,昆曲在清代中后期走向衰落。

03

东庑廊一楼:晚清民国昆曲展区

看完繁盛一时的明清昆曲展区,接下来来到晚清民国昆曲展区。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京剧等剧种的盛兴,昆曲职业戏班的数量大不如前。

在南方,即使是昆曲的发源地苏州,到道光二十九年也仅剩洪福、大雅、大章、全福四大昆班,民国十二年,最后一家职业昆班全福班也无奈散班;而在北方,繁盛一时的北方昆弋班社,到民国初年仅存由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侯永奎等领衔的少数几家班社。

展厅内,陈列有一册《昆曲全目》,它是记录清嘉庆年间著名昆曲艺人陈金雀曾演剧目的抄本。从抄本中可以了解到,在清中期,宫廷中常演的一千多的折子戏,到民国年间,常演者不过七八百折,而我们当下还能看到的演出折目,经统计,只有两百折左右。

和举步维艰的昆班演出不同,晚清民国时期,由曲家、曲友及昆曲爱好者所组成的昆曲曲社在国内许多地方成立起来,昆曲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曲社有苏州的“道和曲社”,上海的“赓春社”,无锡的“天韵社”等,北方则有“言乐会”、“合笙”、“一江风”等。这些曲社以清唱为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资深的昆曲专家,如俞粟庐、吴梅、王季烈、溥侗、徐凌云等,他们赋予了近代的昆剧活动以更多的学术文化色彩。

04

东庑廊二楼:苏州昆剧传习所

为保存和重振昆剧,苏州、上海一些热心昆曲事业的曲家曲友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穆藕初等于民国十年,在苏州五亩园发起创办“苏州昆剧传习所”。

他们聘请全福班著名演员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等任教,招收学员五十名,最终培养出以“传”字辈命名的昆剧小演员四十四名。

这批演员先后以“昆剧传习所”、“新乐府”、“仙霓社”为班名,辗转演出于江浙沪等地,传承各类昆剧剧目达六百余折,成为当时江南最为知名的专业昆剧班社。

在二楼展厅展出的就是这些传字辈艺人从学习到演出到解散的各个时期的资料。传字辈艺人在建国后成为了国家抢救和传承昆曲的中坚力量,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舞台上的很多昆剧演员,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

展厅内还布设有几台唱片试听机,大家可以带上耳机,聆听百年前昆曲名家的经典唱腔。

05

精华所在:古戏台

博物馆正中,是馆内最重要的部分——古戏台。

参观古戏台,先从后台开始。后台是昆曲舞台艺术隐匿在背后的世界,是昆曲演员完成妆容、妆发、更换服饰、准备道具等演出前工作的活动空间。

进门处,首先是一座神龛,供奉的是戏曲行所敬祖师,神像白面无须,头戴王帽,身穿黄袍,梨园行的艺人称之为翼宿星君,又称老郎神、老郎菩萨。

看完后台,来到古戏台。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典戏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近一百五十年历史。

戏台坐南朝北,高出地面2.6米,台每边宽6米,围上了弓形的“吴王靠”,构成了三十六平方米正方形的三面向戏台。

戏台整体建筑飞檐翘角,华美精致。台前饰有浮雕,台中顶端是高大的穹窿藻井。这穹隆藻井不仅显示了绝妙的古典建筑艺术之美,更重要的是能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曾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说法。

与戏台两旁相连接的是庑廊,也称耳楼或者女宾座。戏台对面的大殿,过去是关公殿,在古戏台演出戏曲,最初的本意其实是娱神,其次才是娱人。

站在古戏台之上,头顶是圆形的穹窿藻井顶,脚下是正方的古典戏台,象征着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天圆地方”,而演戏者站在这天地之间,以生旦净末演绎世间百态,也正反应了中国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朴素的哲学思维。

06

西庑廊二楼:建国后昆曲发展展区

走出古戏台,随后来到的是建国后昆曲发展展区。建国后,昆曲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的一件重大昆曲历史事件,就是1956年,刚刚成立的浙江昆苏剧团进京演出《十五贯》。

此次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前后在北京公演47场,观众达7万人次,引起轰动。周恩来总理把昆曲誉为江南兰花,并盛赞《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人民日报》发表了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了舆论的极点。从此之后,全国先后成立了七家昆剧院团,一直延续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昆曲重新被重视,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发展迎来的新的历史时期。自2000年开始,国家每三年举办一次昆剧艺术节,全国各大昆剧院团都会回到昆曲的发源地苏州,在舞台上一较高下。

07

西庑廊一楼:七大昆剧院团展区

西庑廊一楼,则是七大昆剧院团展区。

自1952年浙江在原有国风苏剧团的基础上成立浙江昆苏剧团后,全国一共成立了七家昆剧院团,分别是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浙江永嘉昆剧团。

他们代表了当下中国昆曲的最高水平,涌现了很多知名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很多昆曲经典剧目折目都通过他们得以代代相传。

08

堂名灯担介绍

最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昆曲“堂名灯担”,不能错过。

“堂名”是民间艺人在普及昆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演出形式,由音乐演奏和昆曲清唱组成,一人身兼多职,既要唱又要演奏。堂名演奏时临时搭起的乐舆,可以拆卸、组合。拆散后装在箱内,方便肩挑,故称“堂名担”。

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称为“堂名灯担”。馆内保存的这座堂名担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可谓价值连城。

六百余年的历史

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魅力之声

走进昆曲博物馆

遇见“百戏之祖”的前世今生

 

开放时间:免费开放,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下午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夜间开放时间:7月-8月,每周五、周六,延长开放至21:00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中张家巷14号

 

 

图片来自中国昆曲博物馆

江南老开心、许园芝、冷文

 

 

(责编:叶思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