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苏州人家的小康生活 | 从勉强生活到年入50万,“制扇达人”扇出幸福生活!
时间:2020-07-24 14:05:31 来源:看苏州专稿

  【看苏州专稿 文/崔珊 图/陈瑱蛟 视频/叶栋 通讯员/李嘉婉】

 

  “要先把竹片表层用刮刀刮一刮,里面的材质没有问题,才可以动手做折扇。”家住苏州相城区北桥街道莲花庄村的周云龙,是相城区唯一的手工制扇人。

  从1天做50把折扇,到7天只做一把精品扇;同样的一把扇子,同样的谋生手段,从勉强能维持一家温饱,到全家年入50万,在周云龙手工制扇的40多年时间里,他的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实打实地感受到了买扇子的消费者们,生活品质的飞跃提高。

  1天,50把折扇,1000片扇骨

  “我17岁初中毕业,当时我父亲在苏州扇厂工作,我对做手工折扇还挺感兴趣的,就跟着他去学了。”耳濡目染间,周云龙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头扎进了制扇工坊,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一做,就是大半生。

  走进他的小作坊,映入眼帘的就是堆成小山的扇片,玉竹、陶丝木、沉香木······周云龙告诉看苏州记者,不同材质的扇子制作工艺不同,做好后的使用感也不同,玉竹入手生凉,沉香木摇扇生香。

  最初学做折扇时,2分钱一把的折扇,他每天要做折扇50把,扇骨就要做出1000多片。

  “这项工作是很枯燥乏味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但是那时候也不会别的,又要赚钱养家,只能坚持做下去。”

  成了家,有了孩子以后,周云龙的担子更重了,一边是微薄收入,一边是家庭重担,“想过转行,做别的或许能多赚一些钱。”

  两难之间,他得到了妻子周云娣的支持,“她说你这么放不下这门手艺,就把它传承下去吧,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过得也很幸福。”

  妻子的话,给了他温暖,“我想大不了我就每天再多做一些,苦一点也不怕,总会有转机的。”

  10余道工序,汇成一把折扇的“奥秘”

  做好一把折扇,工序较为复杂,首先要选材,筛选好后把材料裁锯成同样长短大小的扇片,然后进行刮面、打磨、烘干、打眼、钉扇、磨边、雕花、画扇面等工序。

  粗略地锯好扇片后,周云龙习惯性地在腰上绑紧一根绳子,将扇刀别在腰间,然后拿起游标卡尺为扇骨精准勾线,画好后,就用顶在膝盖前的扇刀进行削磨。

  在他熟练的动作下,大片的竹刨花被扇刀削下,即便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周云龙做起折扇来,依旧如从前那个学徒少年般认真专注。

  因为每次所做材质的硬度皆不同,力度上会有所差异,他还是会时常受伤,可每当折扇做好后,扇起来摇曳生风时,他便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吹开竹屑,一把初成型的扇骨便浮现在眼前,用做扇骨削下来的竹屑,点起炭火盆,火不能生得太旺,利用碳的余温来烘烤,将扇骨烘出一个自然的弯曲弧度,然后方可进行扇骨定型。

  为了多做几把折扇补贴家庭,年轻时的周云龙常常睡在小作坊里,如今的周云龙,早已趟过了难熬的苦日子,为一家人买了房子,也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制扇工作间。

  过去1天做50把,现在7天只做1把

  坚守本行多年,周云龙近些年产量反而逐渐下降了,“以前1天要做50把,才能维持温饱,现在大家品味提高了,1把好的扇子,要精磨细刻1个星期左右。”

  做折扇的40多年里,周云龙感受到了人们生活品质的变化。

  从使用,变为收藏,从实用,变为欣赏,“从前折扇2分钱一把,就是为了扇扇风,现在顾客主要是为了收藏,对于造型、材质、工艺皆有所要求,一把好扇子可以达到1万多元。”

  对于这门手艺给家庭带来的改变,周云龙感触良多。“现在守来好时候了,以前靠做折扇吃顿肉都难,如今每年可以有十几万的收入,最多的时候,和儿子一年进账了四五十万。”

  周云龙厚厚的镜片后,是欣慰笑容带弯的眼眸,这位手艺人,只是全民小康路上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也是众多人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

  “我这辈子一直忙着给别人做扇子,从来没有给自己做一把,这一把我很喜爱,是用80年的老竹做的,想留给子孙后代。”

  周云龙拿出的这把竹扇做工精细、色彩油亮,上面雕刻的十八罗汉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扇面还是空白的,怎么画就留给他们来想吧。”这把折扇,承载着周云龙希望与期许,他希望后代能传承好这门手艺,在拥有无限可能的同时,也画好他们人生的扇面。

责编:方 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