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吴地人祖庙!苏州泰伯庙即将“上新”
时间:2021-04-02 08:01:40 来源:看苏州移动端

  【看苏州专稿文/龙美娟、视频/姚轶】

  

  姑苏区阊门内下塘街252号的泰伯庙,为纪念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经过一年多封闭修缮的泰伯庙,即将“上新”。

  清明将至,看苏州记者走进泰伯庙访古探幽,追思“吴地人文始祖”——泰伯。

  修葺一新的泰伯庙

  泰伯庙,最早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建庙以来,历经多次重建、修缮,现存建筑主体为清代光绪年间所重修,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几年前受白蚁侵蚀,泰伯庙的主殿至德殿与东角门已出现蛀蚀现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泰伯庙是吴地人的祖庙,为还古建一个更好的面貌,经各专业机构评审并经苏州市文物局批准,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由专业机构自2019年12月,对泰伯庙至德殿实施具有可逆性的抢险加固。

  4月1日,看苏州记者走访泰伯庙,庙宇外的墙壁粉饰一新,庙内的围挡和脚手架已拆除,院内及各殿堂正在全面清扫,塑像光彩重现。

  记者注意到,此前因白蚁蛀蚀的主殿至德殿也焕然一新,殿内还安装白蚁检测装置,对白蚁进行长期监测。

  此前,泰伯庙中受到白蚁侵害的木材还废物利用,变成“拼图”,让泰伯精神、苏州文化以另一种方式传递下去。苏州市文艺之家副主任姚永强介绍,借鉴古建中常用的“异地重建”方式,邀请科技、建筑、艺术三方面专家,组建跨学科团队,将这些木材做图文记录后进行拆分,制成独一无二的“时间拼图”。

  据介绍,修复后泰伯庙总占地面积7492平方米,相比之前将占地扩容近六倍。今后将作为祭祀祠堂,并增设陈列展览,展现泰伯历史文化,使之成为桃花坞片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祭祀吴地始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奔吴”祭奠始祖

  泰伯庙正在进行修缮的扫尾工作,具体对外开放时间还未定,不少市民、游客都在翘首以盼。

  住在泰伯庙附近的“老苏州”吴贤萍只要有时间,都会到门口转悠一圈。吴贤萍是泰伯第111代子孙,家族从宋代开始就管理着苏州的泰伯庙。家族世代保存着一本族谱,族谱的时间跨度长达3000多年,20余册家谱清晰展示了泰伯后裔3100多年的传承脉络。

  这本家谱重印于清光绪二年,“乾隆御批”的拓字,清晰可见。在《至德志》卷之三里,有一张泰伯庙的旧貌图,上面清楚地描绘了早期泰伯庙的巍峨造型,那时的泰伯庙占地有193亩。

  “吴氏后裔95世受钦命为泰伯庙奉祀,此后吴氏世代供奉。到107世又在庙西隙建屋,后世子孙一直住在此屋内。”吴贤萍回忆说,她也住在那63年,前几年因为拆迁,才搬离老宅。

  吴贤萍说,她的父亲吴福盈,也就是泰伯的110世后裔,生前曾是泰伯庙的主奉祀,负责处理泰伯庙日常事务,家谱因此才传到他的手中得以流传。后因泰伯庙香火寥寥,父亲隐退。2000年,吴老去世前曾嘱告女儿,一套由他保存的吴氏家谱《至德志》秘藏于家中。父亲无大儿,所以传给了她。

  让吴贤萍开心的是,政府的重视、媒体的宣传,让泰伯庙所凝聚的至德文化和城市精神发扬光大。

  “每年泰伯庙在冬至日举行祭祖大典;苏州的学校组织学生以朗诵祭文等方式,纪念吴地人文始祖泰伯;也有全国、海外的宗亲后人到这里寻根。”吴贤萍说,泰伯庙又从香火寥寥到香火缭绕。

  看苏州记者在现场也看到,有游客在正门外鞠躬致敬。一位从福建来的吴姓游客告诉孩子,泰伯是吴氏始祖,祖宗之恩不可忘,传统不可忘,他的“谦让”“至德”精神不可忘。

  如何传承、传递“泰伯精神”?

  泰伯庙是苏州人民纪念吴地先祖泰伯的一个重要载体。泰伯“三让天下”之举,成就了周王室的千秋霸业,这一高风亮节的行为受到千古传颂,孔子赞其“至德”;而他离开中原故国,来到属于偏远蛮荒的吴地,带来了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使得原本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吴地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

  几千年来,泰伯奔吴开创的勾吴文化和其开放包容、和而不同、谦让、开拓等特点,一直被苏州人传承了下来,几千年来潜移默化,对苏州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锋认为,泰伯不仅是吴氏宗亲的祖先,更是“吴地人文始祖”。苏州的泰伯庙,建造历史悠久,纪念泰伯也是非常有益的,“泰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仅是历史名人,他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整个江南文化和江南人民努力奋发的象征”。

  泰伯所凝聚的至德文化和城市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苏州人的血脉中。如何让泰伯文化的再生,让吴文化延续?

  “泰伯奔吴掀开了江南荆蛮之地的文明进化史,标志着吴地文明的正式开始。苏州人感念他谦让、开拓的精神,以贺冬祭祖大典缅怀泰伯这一吴地先祖的活动每年都要持续举办。”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龚平表示,冬至大如年3000年的习俗得到延续,其实就是吴地人民感念泰伯的谦让精神,也缅怀他给吴地带来的文明之光。

  龚平还认为,可以对泰伯的“核心精神”——谦让、至德、发展观,进行总结呈现在教科书里,教育学生,传递给下一代。此外,围绕泰伯、泰伯庙出一些文创产品,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将吴地文化发扬光大。

责编:陈如霞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