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读懂苏州“富民”的密码
时间:2021-07-31 14:11:42 来源:名城苏州网

  “十四五”开局之年,“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渐次展开。7月30日召开的中共苏州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也将在卷轴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上半年的成长、下半年该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条分缕析。

  翻开这组数据更是喜人:2021年上半年,苏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0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5.2%,两年平均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30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95元,同比增长15.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8:1。(注: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是什么造就了江南水乡与现代城市CBD的“琴瑟和鸣”?是什么让市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爆棚?

  寻觅数据背后,我们发现:在“富民优先”的理论指引下,正是“新动能”高质量提速,农村经济发展快马加鞭、多维度稳就业、民生兜底……托起了苏州人的美好生活。

  (2016年-2020年苏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表)

  “新动能”高质量提速

  两年前,谭静离开了奋斗十几年的深圳来苏州,成为迈为股份的一份子。

  “迈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踏实作为的风格与品质,让我看到苏州制造的未来。”

  果然,谭静的决定没有错。

  早在2019年就开始全面部署,率先研发HJT高效太阳能电池工艺技术的迈为股份,在成功研制出太阳能低成本HJT(异质结)高效太阳能电池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象沉积法)等核心生产设备后,凭借先进技术优势快速拓展成为国内第一家提供HJT太阳能电池整线解决方案的企业,并在今年迎来业务大幅增长。据该公司半年度财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2.07%,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3.17%。

  “我们的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成套设备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58%,但我们很早发现PERC(高效晶硅)电子技术的量产光电转化率已接近瓶颈,从而不断研发,钻研下一代电池技术——异质结高效电池技术。”谭静说,“异质结电池设备是公司的第二成长曲线,第三、第四成长曲线——显示与半导体装备,也让我对迈为的未来更加笃定。”

  拟投资15亿元,正在建设中的迈为智能产业园,预计将在2022年投产,有望为迈为股份在光伏电池、OLED平面显示(有机显示)及微型LED显示、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核心装备方面带来新突破。

  今天的苏州,这样的民营企业、这样的高端制造企业已经占据了绝对主角,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民营工业实现产值7818.1亿元,同比增长29.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2.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4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10636.2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增幅最大,增长了32.2%。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82.3亿元,同比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2.8%。

  (2020年上半年苏州先进制造业实现产值分布图)

  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457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3.2%,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从这些指标看,苏州实现的是有质量的增速。”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沈健分析,“民营经济、二三产业的比重都在增加,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增量,这说明经济结构越来越优化,这给我们老百姓增收带来基础动力。”

  更有源源不断的苏州动力在集结:《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为苏州谋划更高质量未来。

  当然,疫情复杂变化和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让苏州经济发展面临挑战。“要有更坚强的韧性,始终以‘富民优先’的理论基石指引、优化经济结构。”沈健说,比如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以及相关领域的培育和发展。

  城乡均衡上演“苏州场景”

  诚然,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而实现高水平的均衡,何其不易。

  可喜的是,城在乡中,乡在城里,正在上演“苏州场景”……

  你印象中的大棚是什么样?——在吴江北联村立美园艺(入驻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里,苗床上摆满了草花苗,却遍寻不到人的踪影。

  “我们采用了智能ERP中央管理系统、智能自动化生产系统和物联网环控系统,实现了日常的智慧化管理。”立美园艺公司总经理毕红贤介绍,“一天按10小时算,一名工作人员可以补种2万—3万株苗,这台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全自动智能补苗机器人能补种100万株苗,是人工的50倍。”毕红贤说,补苗只是日常生产的一个环节,另外还有自动播种流水生产线,10小时可播种100万粒种子……

  基地可年生产各类园艺作物种苗约1.2亿株,成品花卉约1000万盆,产值将达8000万元,销售覆盖长三角地区。“未来公司将朝着农业4.0的方向努力,最终实现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可续化。”毕红贤说。

  在去年以前,毕红贤还在为每年十几万的收入奔波跑销售,如今他是北联村的“新农民”,自诩自由职业者,收入翻番。

  早上在姑苏区吃一口哑巴生煎,白天在村里“务农”,捣鼓智慧农业,毕红贤说生活充实而新奇。

  在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正聚力打造的智慧农业综合平台,按照“政府搭平台、企业做应用”的模式,已经形成了覆盖现代农业园区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和休闲观光四大功能区的智慧型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区内23家企业2020年就实现了总产值9.15亿元,吸纳了北联村六分之一的村民,为村民们创造了新的经济来源。

  除了智慧农业,苏州致力于打造的农文旅一体的共享农庄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也贡献着苏州的增收经验。

  江村的周小芳开的是村里第一家民宿“足迹”,成为江村田园乡村建设的一道特殊风景。周小芳的小日子也在日日“闻香”中多了一份“小确幸”。

  迈进这幢三层小洋楼,屋外花木葱茏、绿意盎然,整墙壁画扮靓小院“颜值”;屋内邻人围坐、谈笑风生,杯盏里腾起熏豆茶的清香,正值暑期,7间房基本上天天爆满。

  “原来只有工资收入,现在搞了副业以后,每个月双份收入。”周小芳笑着说。

  不过,与游客打交道多了,周小芳衡量幸福的标准也从“钞票多不多”变成了生活质量高不高、村集体强不强:“我在房前屋后种上花,扮成了美丽庭院,而且房子外立面还跟我们村的环境匹配。”

  (金华村在建民宿)

  事实上,早在2020年,苏州村均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1054万元,涌现出张家港永联村、吴中区天平村可支配收入超亿元的强村,农民股份分红收入超过30亿元。

  “可见,农村发展三产后,农民除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收入比重都在增加,但是我们也有担忧”,沈健说。

  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处于“被平均”状态,可支配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年经营性收入低于400万元的则有85个。

  村集体经济发展绝不能再重复“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散乱状态,也不能停留于物业经济、粗放投资的低端形态。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社会资本融合发展,还要涉足电商平台、研发设计、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形成新时代的“一村一品”,崇明岛的“生态+”就可以好好借鉴。

  2020年3月,《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出炉,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途已启,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多维度稳就业 营商环境优

  一边是清一色正在码代码的IT男,紧张程度如正在电竞赛场上争夺冠军。

  一边是几张台球桌,几把休息椅,几杆台球正在“砰砰”打得热火朝天。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像这是一家苏州的创业公司,让你置身于玩得时候很疯魔,工作起来又严谨零误差的“冰火两重天”。

  “我们团队全是90后,很多伙伴就住在公司对面,几乎没有通勤成本。”没有房租、每年还有“环秀湖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种补助,冯杰直言他不缺钱。

  冯杰是90后海归,他说在苏州创业很安心,可以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他喜欢苏州的原因。

  一帮20出头的毛头小子,研发的“灵缇游戏加速”器曾挤进了该领域全球排名前15强。这让他们充满了获得感,面对疫情滋生的需求,冯杰们头脑风暴后,正在抓紧开发的协同办公软件更让人刮目相看。他说自己曾经追求搭“金字塔”,向技术顶端攻克,现在更愿意搭“故宫”,构架起打不散的框架,甚至甘愿成为框架下的“螺丝钉”。经历了三次大项目从0-1的过程,冯杰却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三次创业,他希望为“数字中国”贡献。

  这样的创业者在苏州还有很多。

  “我们很幸运跟上了时代发展节奏,踩准了苏州发展的节点。”1975年出生的张君华是苏州 “创业圈”的老前辈了,她感慨,“苏州的亲商和店小二精神让我们很感动,一路扶持,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竞标成功苏州地铁1号线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的安装调试项目;与西门子、霍尼韦尔、IBM公司等等跨国公司构建“朋友圈”。张君华创办的希格玛科技,作为苏州首批进入这个行业领域的企业之一,率先获得了很多案例,沉淀了平台技术。

  “苏州本土的创业者和苏州的文化融为一体,有张力,有韧劲。” 谈及未来,她说,这座城市已有的基础和内涵,让她魅力四射,加上她本身的营商环境包容性很强,在沪苏同城、长三角一体化等大背景下,若政策更加大胆开放,未来必不可限量。

  的确,苏州已经构建起了“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创业宣传”五位一体格局,紧紧围绕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双创环境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建设苏州。“十三五”期间,全市就扶持成功创业96541人,带动就业451487人。

  2020年,苏州向全社会发布的《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是全国第一份提出为劳动者打造“首选城市”的文件,有26项政策开了全国之先河。

  更有连续举办十三届、久负盛名的国际精英周,几乎为各行各业搭建起“订制”化发展平台。

  民生兜底 托起稳稳的幸福

  “大叔,我想问下中央公园怎么走啊?”“我已经75岁了,该喊爷爷了。”老苏州章致中的晨跑路上,时常会发生这种有趣的场景。退休以后,晨跑和看戏成了他最热爱的事业。“百馆之城有看不完的展,钱都用来看展买画册了:这叫老有所乐。”碰上自己喜欢的话剧,就会赶场看,“江南小剧场”也是他的碎碎念。

  远在金华村的杨正泉也有他的小天地。生活享受农村社保,妻贤子孝,四代同堂,且衣食无忧,闲来他总是喜欢去村里的“百姓大讲堂”听书,打牌,消磨一天的光阴。86岁的他还不忘露两手绝活:腌制腊肉。家中的三个聚宝盆是杨老的宝贝。“今年春节腌制了百来斤腊肉,都打电话来预定,很抢手。春节就赚了4万元。”在金华村,腌制腊肉成了村民增收的“小副业”,有人一年靠此要赚上十几万。

  与杨老不同,隔壁70岁的石芳英长年受糖尿病困扰,精气神不及杨老,但也悠哉地养花弄草。“看病都是医保,不用为钱筹,我只要心情好,就能多点时间看这个世界。”几位老人,虽相隔甚远,却享受着同等的公共待遇。2020年苏州市人均期望寿命为83.82岁;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这便是苏州多年来重视民生、均衡发展的成果。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3.9亿元,同比增长15.8%,两年平均增长7.9%。2020年,苏州城乡公共服务支出为176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8.1%,同比增长4.8%。

  其中,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八成,更多公共财政资源被投向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务。“咱们的民生兜底工作做得好了,老百姓便节约了很多开支,有些消费就转移到了精神层面,更增加了幸福感。”沈健说。

  是的,过去的奋斗奠定了这座城市的成色,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探索,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交相辉映,恰是苏州的新征程。

  中共苏州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民生保障要力求更高水平,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卫生体育健康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有理由相信,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苏州百姓的“钱袋子”将越来越鼓。未来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看苏州 文/卢奕 丁瑜天 通讯员/陆婷)

责编:严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