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专稿 王佳珍、张恺、蒯军】
悠悠运河,传承千年。苏州高新区启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运河“文化符号”。
在浒关南桥,京杭大运河在桥下穿流而过。根据浒墅关古镇的建造项目,东岸会打造“民国+新苏式”的建筑风格,而西岸会还原明清时代浒墅关的繁荣景象。可以说,走上这座桥,就像穿越了一座时空隧道,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串联起浒墅关的“古今双面绣”
一条京杭大运河,连接起千年的历史与繁华。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的浒墅关,是大运河唯一穿镇而过的古镇。今年初,苏州正式启动“运河十景”建设。4月25日,作为 “运河十景”之一的浒墅关古镇项目开工。
浒墅关古镇专班工作人员高佳佳介绍,从《康熙南巡图》在线版可以看到,往来的船只、流动的商贩,场景是非常热闹的。还有作为运河七大钞关之一的浒墅关钞关,长期保持“运河第一钞关”的地位,是运河上名副其实的“钱匣子”。
浒墅关古镇首期项目大码头一期的蚕里街区,以民国建筑蚕种场为基地,占地面积15亩。目前这里正在进行最后的修缮工作,将于10月底正式向公众开放。
为了让千年黄金水道重现盛景,浒墅关古镇项目充分融合最前端的呈现技术与运河文化记忆,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全力打造最具江南韵味的“诗和远方”。项目预计2025年底实现整体开业。
江苏伟光汇通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顺表示,基于浒墅关、立足大苏州,辐射长三角,希望能够给苏州市民呈现一个运河文化的休闲目的地,能够成为大家日常休闲、商务社交的一个好去处。
挖掘本土文化,做好“水”文章。今年以来,高新区积极打造文化主题特色活动,加强文艺作品创作,让运河这条流动着的千年文脉更具生机与活力。
今年5月,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以大运河为主题创作的《江河湖海颂》,亮相“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用民族交响乐的形式歌颂了江、河、湖、海孕育的江苏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指导、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朱昌耀介绍, 今年准备要做一个以“江南韵·运河情”为品牌的运河沿线一些城市的民族音乐展演,这对“江南文化”的塑造、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首届苏州工艺双年展现场,传统苏绣艺术焕发新活力,颠覆人们的想象。苏绣小镇的刺绣大师与现代艺术家进行一对一合作,钢琴、打击乐,配上刺绣工艺的声音,形成动听的交响,让人在声音景观当中,感受到刺绣艺术的魅力。
混融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以“工艺之道”发掘非遗技艺的鲜活生态。苏绣小镇以创新赋能,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焕发产业生机。目前,小镇拥有刺绣从业人员8000多位,成功打造了绣品街、绣创空间等苏绣文化载体。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工委主任冯燕芳介绍,近年来,苏绣产业注重数字赋能,开启了和腾讯合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实验室,也建成了“云上苏绣小镇”,希望让这个古老的行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运河,正在走向一个文化需求高速增长的新时代。以传承促创新,全力打造高新区明晰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标识,成为直面时代命题的“高新”担当。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晓明介绍,当前,高新区正全力打响“江南文化”高新品牌,着力擦亮“苏绣、运河、民乐”三大文化金字招牌,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一段”;落实“文旅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国际织绣文化发展高地;落实“‘丝竹江南、丝竹交响’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打响“江南音乐高地”品牌。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