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江苏苏州:制造业重镇再造“鱼米之乡”
时间:2021-12-03 14:00:35 来源:名城苏州网

  苏州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苏州工业经济异军突起,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并且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制造业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全市农业生产空间不断地被压缩,人地矛盾问题愈来愈突出。

  “农,天下之大本。”“悠悠大事,吃饭为大。”近年来,苏州市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大要害,以打造现代种业强市和有效实施耕地保护为目标,强化工作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

  ■ 保种育种两不误,让农业“芯片”插上腾飞翅膀

  在苏州东山湖羊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心,从小就在家养羊、现年56岁的专职饲养员顾凤荣,对于湖羊的饲养环境条件前后变化感触良深。

  据介绍,东山是湖羊的发源地,养殖历史已经有800多年。东山湖羊有其他地方绵羊所不及的遗传价值:成熟早、耐湿热、耐粗饲、宜圈养、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稳定等优良性状。尤其是其携带的多胎基因,使其繁殖性能远高于其他单胎绵羊品种。

  于2016年3月建成的苏州东山湖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拥有高标准苏式园林羊舍10栋共3500平方米,配套完善中央控制室、饲料仓库、拌料车间、冻精/胚保存实验室等附属设施1000多平方米。目前,公司存栏湖羊种羊1000多只。

  为传承与保护好东山湖羊遗传资源,进一步加大东山湖羊产业化发展步伐,吴中农业发展集团公司于2018年下半年联手全国畜牧总站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启动湖羊遗传物质保存效果评价试验项目。中心负责人王叶青介绍,“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前期通过从保种户手里收购优质种羊,组建基础保种群,然后为每只种羊建立完整的系谱档案。保种期间,详细记录湖羊生长繁育等信息,并对保护效果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及时优化发展规划和修订保种方案。”

  日前,苏州吴中区东山湖羊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心顺利入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名单”。“我们在认定的时候,发现东山湖羊保种场确实有其特色之处,就是场、库、区三位一体的模式,而且最近几年一直在摸索利用湖羊的精液和胚胎进行保种工作,应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这种模式是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推广和认可的一种模式。”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委员会会员、湖羊联合育种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伟评价说。

  种质资源是生命延续和种族繁衍的保证,种质库为研究农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早在2006年,苏州就率先在省内启动市级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先后有11家单位承担了市级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任务,对洞庭山碧螺春茶树、湖羊、水八仙、太湖鹅、太湖猪、地方家蚕、优质稻种等13个类别、22个品种、近500个农作物资源、700组水产亲本和88个畜禽家系实施保护,累计下达市级财政专项资金3563万元,挽救了柑橘、湖羊、太湖鹅等一批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和特色资源。

  目前苏州全市共拥有7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1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4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总量均居全国、全省地级市首位。

  与此同时,苏州突出抓好科研院所资源发挥,加快育种创新与品种选育步伐。日前举行的晚稻“江苏好品种”现场观摩会上,由苏州选育及引进的一批示范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受到了全省农技推广人员和种子企业代表的广泛青睐和好评。其中,由常熟市农科所历经8年选育成功的软香米品种——常香粳1813,更是填补了当地早熟晚粳稻软香米的空白,亩产量达700公斤。推广范围除了江苏以外,还覆盖到安徽、浙江等地,今年种植面积累计达12万亩。市场销售价格更是卖到了每公斤12元,比普通大米售价高了近一倍。

  常熟市农科所总农艺师、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介绍,“一般情况下优质不高产,但‘常香粳1813’品种不光品质好,产量比常规品种也至少要高出每亩100至150公斤,而且抗病性好。所以,老百姓吃起来就比较安全。”

  截至目前,常熟市农科所已先后完成60多项国家、部、省、市水稻育种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共取得各类科学技术成果43项。此外,苏州市农科院也先后审定水稻、油菜、蔬菜、荷花等新品种20多个,并实现转让交易;苏州市水产研究所翘嘴红鲌良种繁育技术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1项次部(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吴中区东山镇选育的“槎湾3号”碧螺春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委员会鉴定,成为茶园规模种植首选。

  为促进良种推广应用,2005年苏州就在全省率先实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截至2020年,累计补贴水稻良种7282万公斤,拨付市级补贴资金9893万元。“我们不管做良种补贴也好,还是做其他的一些体系工作也好,最最关键的出发点,还是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增产增收最重要的,就是稻米的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我们希望苏州推广出来的品种都能够进行产业化的开发。我们也请第三方测试过,凡是应用了‘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每斤大米至少能加价0.5元。”苏州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沈雪林表示。

  在经过实地调研后,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站长何金龙对苏州的保种育种作出如实评价,“苏州市在种质资源保护和种业科研创新,包括在种业的良种补贴、种子储备等各个领域,应该说都走在全省前列。其中,比较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常熟市农科所,应该说这些年杂交粳稻的培育在全省是一流的。”

  ■复垦优化齐发力,让高标准农田焕发生机活力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当前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如何拥有并保持足够的优质耕地,让工业农业齐头并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秋冬时节,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街西村,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在一块闲置了多年的废弃地块中记者看到,挖土机正忙于对这里凹凸不平的地面进行复垦平整。据负责施工的通安现代农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一梁介绍,早从2019年初开始,他们就对辖区内拆迁的民房和散乱污企业,以及鱼塘、果林等腾出土地进行复垦复耕。“反正拆下来的都要复垦整合成基本农田,然后我们发包出去种植水稻。”

  通安镇位于苏州高新区西部,周边工厂林立。全镇国土面积共38平方公里,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9800多亩。通安镇副镇长陆建春表示,这些基本农田大都是近几年开展清租清退、“三优三保”等项目后所产生的,通安镇也因此获得江苏省自然资源厅200万元的耕地保护资金激励。

  “先后拆除了1万多户的民房以及部分的散乱污企业,复耕建成高标准农田5900多亩。同时,通过采取化肥农药减量使用、轮作换茬种植绿肥、治理和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等措施,耕地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陆建春说。

  据第三次国土调查,苏州国土开发强度约29%。对于占据江苏国土面积8%,却贡献全省经济总量20%的苏州而言,土地已然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对于苏州一些下辖区县而言,国土开发强度已经踩到“红线”。

  近年来,苏州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积极深化上级“责任+激励、行政+市场”耕地保护机制建设,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据统计,今年苏州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08.9万亩,比去年增加2.09万亩。苏州市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增加水稻面积,这也是近五年来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处副处长葛广宇表示,“未来我们要加大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力度,对全市可用于耕地开发的地类做一个详细的摸底。在此基础上,加大耕地的开发力度,需要拆除复垦的必须要拆除复垦到位,进一步拓展苏州补充耕地的来源和途径。”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最为突出的任务。早从2011年开始,苏州就着手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生产方式先进、农田景观优美”的建设要求,每亩农田投入均不低于5000元,以乡镇为单位开展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化推进。

  2020年初,苏州再次直面耕地稀缺短板,向耕地要产出、向耕地要产能,部署落实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各地严格落实平田整地要求,规划条田不小于5亩,高差不大于3公分,拉直田埂,规整田块,大力提升耕作便利度,确保农田宜机适耕。同时,结合现代化灌溉要求,全面推行管道灌溉,释放渠道占地,充分利用每一处土地,极致开发可耕农田,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可耕面积的最大化。

  “灌排配套了以后,就是旱了能灌、涝了能排,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原来可能灌这片田5小时,现在只需3小时就能灌好。同时,把它整平、修整后,田容田貌也大为改善,有些地方还能适当地增加耕种面积。特别是结合当前正在加速推进的智慧农业建设实际进行改善,不断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益。”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处处长陈邦玉表示。

  截至目前,苏州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4万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动态全覆盖,其中80%为水稻耕地。这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腾出了时空。

  ■种源耕地双融合,让制造业大市再飘鱼米之香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那么当优质种质资源与高标准农田实现融合,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眼下正是苏州地产晚粳新米集中上市期。在常熟勤川现代农业大米销售部,刚加工而成的“勤川大米”一经亮相,就立刻吸引消费者一阵热抢。而这些新米售价不菲,起步价为每斤6.8元,最高的则要达到每斤10.8元,相比当地一般的大米价格翻了一番多。

  “大米都是现加工的,煮粥煮饭都很好吃。”“关键还是一个口感好嘛,比较符合我们这边的,所以,我们还是比较愿意花这个价格去这么优质的米。”一些消费者表示。

  位于常熟市常福街道小义村的江苏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核心示范区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6000亩水稻。早从2011年开始,他们就在引进和筛选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同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公司负责人周斌介绍,“我们按照不同成熟期引进不同的优质食味稻种,现在主打的‘南粳46’、‘松早香1号’、‘早香粳1号’、‘软香玉’和‘宁香粳9号’等,普遍的特点就是卖相好、口感软糯,吃起来有香味。然后从2014年开始,我们又陆续地对原有零散的不规整的农田实施高标准改造,到了2018年基本上实现全覆盖。通过高标准改造以后,耕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然后通过低压管道输水实现节水型灌溉,植保也都由无人机完成喷洒。”

  在后期的种植管理上,从2016年开始,勤川公司联合江苏省农科院专门制定了一套符合欧盟标准的生产制作流程和种植规则。“从种子下去育秧,到插秧、施肥、灌水、用药等,都有一套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每年收获的稻谷都要经过SGS通标检测,一共有310项指标,通过了就可以直接出口到欧盟。”公司负责人周斌表示。

  去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上,由江苏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送的“松香粳1号”品种大米斩获品评品鉴活动粳米铜奖,是江苏全省参评单位中粳米组唯一获奖大米。

  监测评估显示,过去三年,苏州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与扶持,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8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0%以上。通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亩均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

  去年5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20-2022年)(试行)》。结合一年多来苏州的实践运用,今年9月18日,两单位再次联合发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版,进一步引导各地在粮食稳产保供、农业科技支撑等方面靶向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评价说,“过去就老有些人说,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是相冲突的,那么苏州的经验证明不冲突。苏州是中国工业的一个高地,也是发达地区中的发达,只要挖掘潜力、把工作做细,不光能做到农地可以增加,而且现有建设用地的经济密度也可以提高。在市场价格、市场机制的影响之下,苏州的现代农业示范作用,对全国的口粮保障、食品安全意义特别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建华表示,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苏州将紧紧围绕上述要求,在农业的基础种子和耕地保障上实行双轮驱动,确保全市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正在积极地推进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包括对种质资源的保护,目标就是要筛选出太湖稻区适合苏州大米产业化开发的标杆性品种。同时,对有一些设施配套差的建设时间比较长的高标准农田实施改造提升,‘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改造提升30万亩,今年我们先行启动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区建设。最后实现良田与良种有机融合,提高粮食的产能,焕发新时代苏州‘鱼米之乡’的新风貌。”何建华说。

  (看苏州专稿 记者/张良法)

责编:严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