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拙政问雅:穿透夜色的时光之旅
时间:2022-07-08 15:06:03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公元1532年,一个明媚怡人的春日,苏州名士文徵明怀着激动与敬畏游览了家乡的拙政园。园内充满历史和诗兴魅力的亭台楼阁与花鸟林木令他倍感不虚此行。于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士提笔丹青,在第二年的仲夏依照园中的景致绘图三十一幅,系之以诗歌。文徵明将反复打磨的作品编入《拙政园诗画册》,同时作《王氏拙政园记》:

  “竹涧之东,江梅百株。花时香雪烂然,望如瑶林玉树,曰瑶圃。圃中有亭,曰嘉实亭,泉曰玉泉。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名曰——拙政园。”

  500年来,这座旷世一绝的苏式园林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人文艺术和审美情趣的制高点。

  如今,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拙政园早已是苏州软实力的强大代表。她向全世界展现苏州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五洲四海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在距文徵明编撰《拙政园诗画册》近500年后的又一个美好的仲夏夜,我们追随先贤的脚步夜游拙政,打开时空之门感受并触摸名士的心灵世界。

▲“时空之门”的入口

  六月仲夏夜,一阵阵清风拂过,摇曳的花花草草和细枝嫩竹在洒满白月光的斑驳院墙上倒影出诗意背影。我们戴上无线耳机,跟随着导游姑娘的温婉解说,从拙政园“李宅八景”的“青藤园冶”开始,缓步迈入现代科技还原下16世纪的锦绣苏州。

  穿过一道静僻的长廊,长廊转角处以光影成像的形式清晰呈现出文徵明手书“拙政问雅”的梦幻篆刻——曼妙的旅程开始了。第二道景致迅速映入大家的眼帘。只见两挺轿子分别停放在一座大院的两侧,人造光影穿透轿子上的各式花纹图案投射在游览者的视线所及之处,激荡起正统、温暖且捎带神秘的时空涟漪。这一刻,光阴与岁月仿佛已决然凝固。

  欣赏完“暖轿移光”,当大家还沉浸于恍如隔世的历史记忆时,“樱珠游心”、“山水营园”和“十指春风”已接踵而至。缕缕清风带着盎然的诗意在我们的十指间穿行流淌,在都市的方寸与动静间勾勒出令人心向往之的山水田园。你我怅然若失之际,身型仪态已随着光与影的节拍粲然入画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李宅八景”最后两个引人入胜的景别中,“幽园放鹤”与“月行揽胜”将《诗经·鹤鸣》和盛唐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作了融通千年的时空连线。两束投影编织出栩栩如生的仙鹤造型。它们张开并抖动着硕大的双翅,对影而歌,跃跃欲试。散发迷人清辉的明月穿云破雾,向天地倾诉着高洁的志向和遗世独立的人格——仕途坎坷,则闲云野鹤,仰望泉林;平步青云,则委身社稷,声闻九天。

▲光影联动,美轮美奂

  相比如梦似幻的“李宅八景”,接下来位于拙政园中部片区的“心园十五景”同样别有洞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适合畅叙幽情、纵古论今。

  “玲珑玉冰”、“嘉实映月”、“听雨蕉园”、“海棠石光”。艺术家用声、光、电、影挥毫泼墨,恰到好处地为八方游客绘制了一幅惟妙惟肖的江南才情图。透过听雨轩,可见夜空电闪雷鸣,模拟的飞雨噼里啪啦地打在芭蕉叶上。“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愁”字,在江南文人的思绪中,园林景别正是塑造其悠远意境的绝佳所在。再顺着导游姑娘的声音望去,但见附在一片粉墙黛瓦上的“海棠石光”显得熠熠生辉。苏州的风流才子唐寅曾作《海棠春睡图》。隔世对望,文明不朽。

  苏州园林通过勾画文人的心路历程进而穿越梦河,直达星辉照耀下的无暇彼岸。在宽广秀丽的池塘里,人工释放的霭霭雾气正和水榭歌台彼此渗透,让眼前的一切恍如西王母款待众仙的瑶池胜境。眺望远方,庄严的北寺塔迎着清丽的月光冲云而上,在莲叶何田田的园林尽头,守望着明代读书人的道德情操。独自莫凭栏?不,“凭栏北寺,月影回响”刻画出了文人享受反其道行之时的愉悦和淡定。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绿漪峙局”、“舟楫为渡”,趁着月影荷风在雅致的凉亭内和知己对弈生活之道,荡起兰浆在雾色里泛舟穿越云树绕堤沙的河面。尚未站定,一阵阵悦耳的鹿鸣声已在耳旁回荡。视线循声而移,七彩光影逼真地投射出鹿群一家在草地上进餐嬉戏的甜美画面。林木间高大威武的雄鹿深情地凝视着雌鹿,而后者只顾专心致志地品尝着新鲜的芳草。调皮的小鹿欢快地跑来跑去,和父母做着温暖的游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尊慕贤德,大宴宾朋。园林主人和明代精英阶层的家国情怀在“拙政问雅”的精雕细琢下分外耀眼——戚继光荡平东南倭寇北筑长城抵御蒙古,李成梁威服辽东使诸夷莫敢犯阙,张居正综核名实缔造“万历中兴”。四海晏平,百姓和乐,烟雨江南风调雨顺。16世纪的大明朝终于迎来了汉唐莫及的巅峰盛世。为此引吭高歌的苏州士绅正在家国荣光的照耀下享受着举世称羡的文化生活,拙政园也随之步入了黄金时代。

  在光影互动中泛舟历史长河,嘉宾们皆折服于“拙政问雅”的巧夺天工。

  悠悠拙政之旅,不被游园惊梦,岂不抱憾终身?穿过“鹿踪迷廊”,凝望“荷风洞天”,惊叹“临波飞虹”。突然,嘉宾们的脚步停了下来,迷幻的光影也随之黯淡下去。一阵短暂的静谧后,荷塘对岸的香洲上出现了娇美的杜丽娘和丫鬟春香。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催生《牡丹亭》的经济土壤撼动明朝旧秩序。

  “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用娇弱的艺术体态和妙笔生花的秀美谈吐找寻终结旧时代的理想之路。此时的拙政园内依然流光溢彩、文气斐然。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新旧大陆不再彼此分割,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江南更是因丝织品的大量出口而成为美洲新大陆白银资源的主要流入地之一。

  旺盛的出口、源源不断的白银流入和国内大市场的形成,苏州星罗棋布的丝织工场和发达的商品经济相互成就,市民意识的觉醒更是前所未有地震撼着旧秩序。

  《牡丹亭·游园惊梦》因繁荣的商品经济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风流而横空出世——她被晚明守旧士大夫和道学家认为是色情和淫乱坏胚子。时光荏苒,道道高墙重重包围下的拙政园在17世纪初已不再显得迷人多姿,这时她已被视为江南大地主束缚劳动力、扼杀人类情感和拒绝改变的守旧堡垒。在《游园惊梦》中步入绚烂晚明的拙政园、苏州和中国,亟需以变革拥抱扑面而至的崭新年代。

  作为红尘中的匆匆过客,我们的时光之旅也在“叠山理水”的烂漫与追寻变革的历史思考中恬然落幕。

  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是强大文明延续的精髓所在。几经沧海五百年,拙政问雅,以另一种打开方式,展现了拙政园的艺术文化之美。

  到拙政园开启一场,穿透夜色的时光之旅 。

责编:吴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