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中国工程师|施一新:“钢铁侠”的“绿钢梦”
时间:2022-09-11 10:18:01 来源:看苏州时政专稿

  【时政专稿 朱智红、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

 

  从1600℃的灼热钢水,变成建筑用钢、铁路用钢、桥梁用钢,甚至是航天用钢……钢铁,筑起了制造强国的脊梁。不久前,沙钢集团再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走进沙钢一起认识亚洲第一条,也是迄今世界唯一达产的超薄带生产线背后的一名重要技术功臣--施一新。

  一块薄至0.8毫米的钢板,只有8张A4纸的厚度,平均每平方厘米却可承受10000公斤的重量。这种坚硬的超薄钢,诞生于一条只有50米长的生产线上。这一切的奥秘就在双辊结晶环节。

  传统工艺中,钢水会先凝固成220到240毫米厚的钢板,再进行后续加工;而超薄带产线,头道工艺便控制了钢板的厚度。高达1600℃的钢水经过两根铜辊时,在短短0.1秒之内瞬间降温凝固成2毫米左右的钢板,后续就省去了多次轧制。而流程精简,也能更好控制产品的杂质含量,从而使得生产出的钢材更薄、更坚固。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施一新介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设计产能的薄带铸轧的产线,薄不是它最厉害的地方,节能减排才是它最厉害的地方,通过超薄带这个技术的突破,树立了“中国绿钢”的形象。

  施一新,1969年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擅长领域:钢铁冶金产品研发及资源回收利用、高效超薄带铸轧稳定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施一新说,平时因为实际上工作任务也是很重的,业余爱好就是看看书、走走路,从办公室到超薄带线上大概也就一刻钟的路程,从2007年一直到现在这样的一个良好的习惯,保持了生活和工作比较好的状态。在施一新看来,走路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他现在从事的工作绿色钢铁, 完全是一种巧合。

  常规生产线,一般长达800到1200米,生产出的钢板极限厚度1.6毫米;而这条超薄带生产线只有50米长,仅需一次轧制,就能生产出0.8毫米厚的钢板,产品硬度却大大加强。

  在这次革命性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施一新带领团队长达10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攻关、反复实验。

  施一新介绍,超薄带还是非常难的一个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也有一句话叫“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来没想到过放弃,坚信肯定是能成功的。原来传统的钢铁制造的流程很长,占地面积非常、生产时间也比较长,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超薄带这个技术应该像是革新性的冶金技术,它把连铸、连轧完全结合在一起,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超薄带技术为金属加工行业提供了一个低碳、超低碳的加工路径和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毛新平介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设计产能的薄带铸轧的产线,为薄带铸轧实现产业化特别是达到设计规模作出了重要工作。

  相比常规生产线,超薄带生产线燃耗减少95%、水耗减少80% 、电耗减少8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5%。获得57项专利,中国“绿钢”名副其实。

  施一新表示,目前这条生产线是国际上运行最好的一条,在跟美方、墨西哥等同行交流的时候,做得好的这个团队就会受到其他工程师的鼓掌,接受他们的祝贺,在这个时候还是非常激动的。

  美国纽柯薄带连铸有限责任公司弗兰克.费舍尔表示,2021年,沙钢超薄带生产线在产能方面打破了世界纪录,2022年可能会再次刷新纪录,同时产品规格与品种也在不断拓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对钢铁制造的现在和未来有着清晰愿景的强大的工程师团队。

  近年来,施一新还带领团队建成全球最大的转底炉循环利用钢铁流程含铁锌尘泥示范工程,实现固废零排放、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10万吨;2022年,沙钢2#转底炉项目全线贯通,全面实现固废内循环、不出厂,离“双碳”目标又近一步。

  施一新表示,对于能源排放这样一个时代要求,组成了一个科研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工程师就是把问题从无解到有解,这就是工程师应该干的事情。

  今天,中国钢铁行业正“绿色”崛起,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巨大力量。

责编:方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