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新华社再次聚焦张家港 如何实现文化自信
时间:2022-09-23 08:38:53 来源:张家港发布

  张家港建县(市)60年来,长江文化在这座滨江小城生生不息。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聚焦张家港,以《小沙洲上的长江文化自省自觉》一文,从长江文化交流、保护、传承等方面,对张家港如何实现文化自信进行了报道。

  小沙洲上的长江文化自省自觉

  长江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边拐了一道弯,头也不回地奔向东海。有人感慨,流逝的江水像无形的文化一样难以把握。而在江畔沙洲上建起文明城市的张家港人,却没有把文化视为可有可无。

  这个建县(市)只有60年、面积仅占长江流域两千分之一的江尾小城,连续19年举办长江文化节展,用“张家港精神”激活“长江精神”,为沿江13个省区市搭起了长江文化交流、保护、传承的大舞台,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对长江文化的自觉自信。

  长江沙洲上的文化觉醒

  走进张家港市城市展示馆,一幅幅照片讲述着张家港人的奋斗史,这也是“张家港精神”的成长史。1962年张家港设县时名叫“沙洲”,只因这里是由江沙千百年淤积而来。沙洲县由江阴和常熟的几个公社合并而成,被戏称为用“边角料”拼凑出来的城市。

  今年82岁的文化工作者吕大安忆起初到沙洲县看到的劳作场面:临近长江的农田里,人们干活时要把孩子远远放在田边的木桶里,只为防备随时突袭的江水。如此严峻的环境下,人们执着地追求生存和发展。依江而生,机遇和挑战并存,造就了沙洲人坚韧的性格。  

张家港湾 蔡春林摄

  凭借这股韧劲,在这个“边角料”地带,沙洲人靠着一把把笤帚“扫”出了国家卫生城市,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国家级保税区、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全国第一个城市步行街……

  让寂寥沙洲变身文明城市,让恶水之滨成为县域百强,从沙洲人变成张家港人,他们“样样工作争第一”,由此凝聚起“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正契合着日夜不停、奔涌向前的长江的特质。

  奋勇争先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张家港人深刻认识到精神的巨大力量,更迫切希望改变别人眼中张家港“经济发达文化贫乏”的印象。2004年,当别的地方努力搞开发从长江赚钱的时候,张家港却开始举办节展为长江文化花钱。

  首届长江文化节上,当来自长江流域各省区市的演员们穿着各色民族服装走上张家港街头,街道两旁的市民摩肩接踵。文化节成为市民的话题,在欣赏和对比中人们对长江文化形成了认知。

  持续举办长江文化节的同时,张家港也迎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东山村遗址将中华文明起源追溯到了5800年前;黄泗浦遗址证明张家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2022长江文化节重要活动“考古里的长江文明——新时代·新发现”主题展

  找到了历史的脉络,融入长江文化的叙事,张家港人也逐步凝聚起文化共识。60年前,这片沙洲上的人们要么自称江阴人,要么自称常熟人。如今,这里的人都会自豪地称自己是张家港人。60年来,张家港人实现了文化的自醒和自信。

  以“融合·弘扬·创新”为主题的2022长江文化节于8月27日开幕,系列活动持续到10月。张家港人与13个省区市的人们共同迎来一年一度的文化交流盛宴。

  长江流域文化交流的舞台

  今年的长江文化节上,光芒四射的藏刀和精致细腻的苏式金银细工一起出现在张家港博物馆。这个汇集了沿江省区市179件(套)展品的长江流域非遗金属工艺主题展,让不同特质的非遗艺术品交相辉映,营造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金色之光——2022年长江流域非遗金属工艺主题展

  “长江大保护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保护和传承文化。”曾长期从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戴珩认为,金属篆刻的非遗技艺是长江流域非遗的精华,多民族文化的展示碰撞加深了人对长江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思考。通过每年梳理展示不同主题的非遗,长江文化节有望系统整理全流域的非遗文化,以慢功夫做好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

  仅有展览谈不上文化交流,让文化有生命力必须激活创造。以保护传承长江文化为理念,张家港将原县级锡剧团、评弹团改建为锡剧艺术中心和评弹艺术传承中心,让这两大中心成为培养地方文艺人才、沟通沿江艺术工作者的桥梁。以长江文化为命题,两个县级艺术中心迅速找到了创作的新方向。其中,融合了张家港河阳山歌的锡剧《一盅缘》备受欢迎。

  艺术交流的活跃让沿江城市间加深了认同。2013年,张家港锡剧演员董红以《一盅缘》参评梅花奖,演出场地定在四川成都。演出前,她一度担心会出现冷场,没想到常年参加长江文化节展演的四川川剧院主动来电表示欢迎。最终,在成都观众的热情支持下,董红凭借高水平发挥一举夺得梅花奖。  

  2013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第五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文艺踩街展演

  每年长江文化节前四五个月,沿江省区市的文艺界联络人都会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询问办会进度。相聚在张家港这座江边小城已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工作者的期待。他们在这里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摄长江、看长江、赞长江、说长江、咏长江,创造了许多以长江为主题的文化成果。

  据统计,十多年来,长江文化节开展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100余项,参与总人数超过40万90多部精品大戏和150多个民俗节目在沿江城市轮番上演。长江流域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得以交流、更新,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沿江城市的文化品格,厚植文化自信。

  让文化像江水一样源远流长

  初秋,长江边的张家港永兴村凉风徐徐、芦苇飘摆,一派江村风貌令人心旷神怡。2019年以来,永兴村以长江大保护为契机,清理水产养殖场,提升江堤内侧河道水质,整治沿江环境和人居环境,逐步成为让人能记得住“江愁”的“最美江村”。

  在江堤荒地上,永兴村复原了多幢异地保护搬迁而来的古宅,并依此打造了江边园林——明清园,形成了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旅游、艺术类企业跟进开发,把民宿、餐饮、民俗文化演艺等产品和服务用数字化设施串联起来,让这个江村一步步变成村民和市民都向往的文旅融合现代化“数字乡村”。

  文明遗产传承了历史文化,长江大保护彰显了绿色文化,数字经济繁荣了网络文化……以永兴村为代表,一座座欣欣向荣的江村、江城正为长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内涵,为长江文化公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云翱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同于地方性文化建设规划,它要更加重视梳理文化体系及文化标识,协同13个省区市,布局城市乡村、兼顾物质与精神。而这些,也正是19年来张家港连续举办长江文化节要做的事情。  

在2022长江文化节上,江头藏歌与江尾评弹同台表演 胡潇 摄

  张家港的长江文化节正在升格——2021年,文化节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南京市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2年,文化节围绕“文物保护”“非遗传承”“艺术交流”“文旅融合”4条主线,以系列活动积极呼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文化战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说,历史底蕴深厚、多元融合共生的长江文化代表了我们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长江文化节应成为全流域文化百花齐放、全世界共享美好的开放节日。

  张家港东渡苑,东渡寺里香烟袅袅,参加长江文化节的宾客在这里游览瞻仰。1200多年前,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出发最终成功东渡,将中华文化流播海外。如今,东渡苑以南不足2公里处,正在建设东渡国际人才创业街区。张家港人希望以一流的环境汇聚全世界的人才,为这座江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注入全球化活力,也让长江文化从这里透过经济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

  十多年做一件事,在张家港,长江文化节已经成为与文明城市创建同等重要的大事。深谙精神与物质相互转化的规律,张家港人不感慨水的流逝不可挽留,而是坚定地相信水的浸润默化潜移。

  水利万物,悄然无声。文化也如水一般,有足够的时间,就能塑造沧桑巨变。

责编:邓本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