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胡毓菁 苏报通讯员 何其玮
“这本口袋书挺实用,各种养老服务信息齐全,我们有空照着上面的内容去各个养老公寓‘打卡’看看。”日前,在苏州市九九重阳节系列活动启动现场,一本《幸福养老在姑苏》口袋书成为阿爹阿婆们争相收藏的“爆款”。书册小巧便携,内容版面、字体插图整体突出“适老化”设计。翻开书页,姑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机构资源等以服务清单的形式一一呈现。
《幸福养老在姑苏》是姑苏区在成立十周年之际,特地为老年居民设计的一本实用口袋书。从书中密密麻麻的服务清单上,人们不难窥见姑苏区十年来养老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景象。姑苏区现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23.66万人,老龄化率达31.52%。为此,姑苏区近年来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富有古城特色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从载体平台建设、服务供给扩容、创新模式赋能三个维度,全力推动古城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绘就一幅‘苏式颐养’的美好蓝图,为‘苏式生活典范’作出生动写照。”姑苏区民政和卫生健康局局长夏寒寒说。
立足载体平台建设
多层次体系织起养老服务“便捷网”
中午时分,姑苏区沧浪街道潼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餐厅里,飘出阵阵饭菜香味。在活动室读完报的张贵芬阿姨,来到餐厅选好红烧肉、油面筋塞肉、蒜香小白菜和紫菜虾米汤。她在窗口的刷脸支付设备前一站完成支付,一份营养美味、干净卫生、方便快捷的午餐就搞定了,“三菜一汤,刷脸支付,这一餐饭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张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姑苏区老人们的共同心声。
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苏州历史文化的脉络根基,更是万千老年居民向往的颐养乐土。让每位老人拥有惬意的晚年生活,是姑苏区重要的民生课题。2019年起,姑苏区在原有的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推进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调整置换、整合改建、综合利用等方式,盘活社区现有各类存量商用、闲置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构建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助餐点为主渠道,社会化助餐服务为补充的“3+X”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共建成运营15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了8个街道全覆盖。此外,作为有效补充,姑苏区还有运营的养老机构29家,包括11家护理院、18家老年公寓,可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也是古城老人日常生活所在。“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于老年群体而言,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原居安养,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标准化、精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2007年,姑苏区内诞生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养老智能平台——“虚拟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失能照护、夜间陪护、健康管理等居家养老服务。截至目前,依托“虚拟养老院”智慧平台,姑苏区提供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超752万人次。
原居安养还离不开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2017年,姑苏区启动了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2019年以来,通过“政府补一点、家庭付一点、企业让一点”模式,姑苏区已为973名老年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同时,姑苏区还为辖区700户孤寡、独居、残疾等困难老人家中安装“一键呼”设备,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有力保障老年人安全。
“‘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构筑起‘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在老百姓家门口织起了一张养老服务便捷网络。”夏寒寒说。
立足创新模式赋能
“养老+N”跨界融合促进资源集聚
今年夏天,在姑苏区双塔街道大公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课特别火爆。社区居民陆老伯不仅每课必到,还认真在本子上记录下相关学习重点。“眼下实行常态化疫情防控,经常要用到健康码和行程码,学会了手机操作,出门就很方便了。”陆老伯对为老服务中心提供的这项培训服务赞不绝口。
在老年人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内,金融、文化、旅游、餐饮等许多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推进“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不仅要加快布点养老服务设施,更要在促进这些资源集聚、服务叠加上做好文章。“近年来,姑苏区不断创新打造‘养老+N’跨界融合服务链,在集成服务内容、增强服务便利上找准着力点,推动养老产业与文化、医疗、金融、科技等行业跨界融合,为古城养老事业凝聚起更大合力。”姑苏区民政和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费颖说。
聚焦“养老+文化”,姑苏区将街巷文化、市集文化、时令饮食文化、非遗文化等融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围绕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打造“线上+线下”老年大学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已有8个老年大学教学点正式启用;引入大师工作室、成立“养老+文化”顾问团,给予老年人充实、有趣、精彩的精神生活。
聚焦“养老+金融”,姑苏区与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合作,打造老龄专属金融产品、适老化金融服务体系、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障机制等;深入社区、养老院等开展金融普惠宣传,做实金融助老特色服务;在中国银行姑苏分行打造全区首个“养老+金融”示范点,探索数字人民币“电子老年证”应用场景,激活银发市场发展活力。
聚焦“养老+医疗”,姑苏区推进医疗健康载体建设,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辖区8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嵌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家设置短托照护床位,所有日间照料中心均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以医养结合优化养老服务水平。
此外,姑苏区还把科技、消费等领域的相关服务内容融入养老服务中。全区打造国内首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上线“养老顾问”微信小程序,搭建幸福助餐工程管理服务平台,养老服务供需匹配“一键实现”;布设87家“苏颐养1号店”,深度挖掘老年消费需求;发布“寻味姑苏”老字号文创产品,打造古城养老IP,激活文化消费活力。
立足服务供给扩容
多元化服务满足“一碗汤”距离需求
在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宝运路141号,悦龄健康综合服务中心即将迎来试营业。作为姑苏区首家健康综合体,该中心集“养老+托育+卫生”于一体,通过一站式便民服务,满足3岁以下及60周岁以上人群照护需求,这也是姑苏区民卫局实现“老幼共托”多元化服务的一大创新举措。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集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六助’服务功能于一体,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提质增能,大力打造服务旗舰店,提升个性化服务供给能力。”据费颖介绍,目前,白洋湾街道将属地“三花”特色元素融入载体建设和运营理念、提供芳香治疗等“花式”养老服务;桂花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与上海国药康养集团合作打造全市首个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潭子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全区首个养老服务与文化服务相融合的“苏工苏作”大师工作室;西大街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与北京京东健康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京智康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姑苏区在养老服务上先行先试、大胆破题。2020年,姑苏区在封闭小区和开放街巷分别试点“物业+养老”模式,率先在虎阜、四季晶华2个小区建立原居安老服务响应中心。今年,姑苏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全区7个街道15个社区推行“社区+物业+养老”项目,发挥物业“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优势,就近就便为老年居民提供适老化改造和应急响应、代买代办等服务,不断拓展“原居颐养”养老服务参与场景,推动古城养老模式转型和养老服务升级。同时,姑苏区还大力推进医养融合,提升康养服务能力。辖区医疗资源服务深度对接老年居民健康需求,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全区29家养老机构中,11家为护理院,其余18家老年公寓均内设医务室。
未来,姑苏区将不断加大“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的资源投入,根据老年人的分布状况,进行就近合理的规划,建设配套齐全的养老服务设施,努力让家门口幸福养老缩短至“一碗汤”的距离。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