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苏从何处来丨太湖流域文明探源③:"古溶洞"探寻人类遗存
时间:2022-12-18 16:11:21 来源:看苏州客户端

  【看苏州专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处来》,今天播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三山岛③:“古溶洞”探寻人类遗存。

  《苏从何处来》系列短视频通过挖掘苏州太湖流域文明、史前文化、吴文化、古城研究等重要文明探源课题,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展示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揭示苏州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苏州贡献。  

  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东北部,地域内史前遗址星罗棋布,基本形成了“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文化序列。

  三山岛遗址是苏州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遗址,它的发掘把这一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四千年,表明距今一万多年前已有人类在太湖流域生活。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AI记者苏小新将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带你一起回顾苏州重要的考古经过,探索苏州文明的源头、形成和发展,揭示苏州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苏州人最早的“住所”

  1985年,在苏州三山岛的清风岭,考古专家发现大量人为砍砸过的旧石器。在旧石器发掘点周围,还发现了一个古溶洞。  

【三山岛遗址古溶洞】

  溶洞洞口面向西南,洞穴岩檐的倾角为40度左右。冬季,洞口部位文化层表面,距太湖水面的垂直高度约为1.25米。有专家推测,溶洞极有可能是当时古人类生活、歇息的场所。  

  “这个洞外面有很多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然后我们就想到,这个洞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可能有这种关联。”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闻惠芬介绍说。  

  1985年11月29日,闻惠芬作为考古专家之一,参与由南京博物院、上海大学、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的联合发掘小组,对三山岛文化遗址进行挖掘工作。

  “首先发现古溶洞的人,当时是来这里做旅游景点的调研。”闻惠芬说,1984年,时任苏州市园林局工程师的黄玮前往三山岛,进行风景资源调查。  

【资料图】

  三山岛风景义务保护小组韦鹤鸣等人一同前往,在三山岛北峰西侧的东泊小山清风岭下,发现了一个洞口。

  “古溶洞和地平差不多平的,上面露出一个孔。大概直径一米多。”原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志新说。  

【资料图】

  三山岛风景文物义务保护小组随即对洞口进行初步挖掘,”洞口的面积有6平方米左右,然后挖进去4米多。“张志新介绍说。

【三山岛遗址古溶洞】

  根据张志新回忆,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张祖方曾登上山包用脚蹬地,现场发出与蹬平地不同的声响。“说明这个山洞下面,是有空的。这个山洞里面可能很深,跟西山的林屋洞一样。古代人类在里面可以生活取暖,住在里面。”闻惠芬推测说。

【资料图】

  1985年12月,上海、南京、苏州三地考古专家、学者组成联合发掘队伍,对三山岛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旧石器晚期石制品5263件,包括加工成型的石器工具,生产坯件的石核石片等。

  “这批石器肯定是人为制作的,最早期人类的话,应该还没有建造房屋的能力,所以他大部分是借助天然的山的岩体、洞穴,主要是这些东西去居住。”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分析说。

【三山岛遗址古溶洞】

  不过,在对溶洞进行挖掘后,专家并未发现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比如说石器制造所,或者说吃剩下来的骨头什么的,但是里面都没有发现。“原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志新说。

  “没发现和我们人类相关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人类的骨骼化石,这些都没有发现。”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

  根据考古专家判断,这个古溶洞可能是人类季节性居住的地方。太湖流域的地质数万年间发生过较大改变,专家表示,也有发掘不完全的可能性。“结合地质学的研究我们知道,太湖底部原来是一片高低不平的洼地。”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淳介绍说。

  目前关于太湖形成的学术观点有多种,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陨石冲击坑说等,学术界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认识。

  其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淳在一篇名为《太湖地区远古文化探源》的论文中提到,在晚更新世(年代测定为126000年(±5000年)至10000年)早期,太湖地区是一片河湖交替的地理环境,晚更新世中期,发生了一次海侵,海水进入太湖地区,这里形成了一片宽浅的海湾。

  晚更新世后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这时太湖地区为一片自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的平原,植被上形成了以冷杉、云杉和松树针叶林点缀的森林草原景观;大约到距今8000年前的全新世中期,海侵达到了一 个全盛期,整个太湖平原再次沦入海底。

  大约在距今5000-3000年前,太湖地区成了一片湖沼湿地环境。之后, 由于东南方向出口被堵,太湖逐渐成为一个封闭的淡水湖。

  三山岛发现渔猎经济模式

  “古溶洞不挖到底,你是看不见的。如果有痕迹,比如说灰烬,要在底下才能有。”闻惠芬猜测,如果古溶洞不是住人的,但肯定也存在过。已经硅化了的玛瑙石和燧石,说明做刮削器、尖状器是就近制作的。  

  目前,还未发掘到陶片,石器中缺少磨制品,结合当时的环境,专家推断三山岛的先民是攫取经济。经济来源主要通过采集、捕捞、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

  三山岛出土的刮削器,其中一类刃部内凹,专家推断可能是用于加工木质或骨质鱼钩鱼叉。“当时它就是已经代替手不能做的,做不到的,比如刮鱼鳞、野兽去皮。”闻惠芬推测说。  

  考古专家表示,草鞋山新石器遗址(距今6000多年)中曾发现大量动物遗骨。河湖中的鱼、蚌等都是当地原始居民常用的食物。专家推断,三山岛的古人类应该是渔猎经济为主。

  “从我们苏州最早来看,就是三山岛遗址,它的年代应该是一万多年。后面发现的人类遗址,就直接到了六七千年的马家浜文化,这里有一个三四千年的断层。”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  

  “我个人认为,它不会是苏州地区最早人类生活的遗存,而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我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还会有更早遗址的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介绍说。  

  今年11月份,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考古学院等,对苏州太湖周边地区早期遗存,开展了调查活动。

  “开启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我们涉及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苏州太湖地区早期遗存的探寻,有没有人类遗存的存在。”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介绍。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专家和学着发现了多个石器遗址以及采集点。“从现在的调查和三山岛遗址分布的情况来说,我们觉得当时三山岛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石器加工场所,因为也没发现其他东西。”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  

  “如果这次在东西山地区能够在找到一些比较好的地点的话,我们可以再做一些更深入的工作。”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说。  

  “苏州三山岛的发掘,是目前经过发掘的在苏州地区年代最早的遗址之一,距今一万多年。那个时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的时期。三山岛的遗址表明,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在苏州这一地区已经有先民的活动了,而且出土的遗物、石器,也能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介绍。  

责编:邓本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