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苏从何处来丨苏州地域文明探源·草鞋山④:新“食”器时代
时间:2023-02-09 14:41:32 来源:看苏州客户端

  【看苏州专稿】

  苏从何处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022年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处来》,本期播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草鞋山④:新“食”器时代》。

  【AI记者苏小新】

  《苏从何处来》系列短视频通过AI记者苏小新的讲述与科普,挖掘苏州太湖流域文明、史前文化、吴文化、古城研究等重要文明探源课题,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展示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揭示苏州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苏州贡献。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阳澄湖南岸,拥有6000多年历史,是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因形如草履而得名“草鞋山”。2013年,草鞋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在同一地址上呈现新石器时代全部文化遗存的遗址。

  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长三角地区史前发展的一部完整的“地书”,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

  上一集,我们知道生活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这一集,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当时人们使用的器物上。首先探究的就是数千年前,人们使用的锅到底是什么样的。

  那时的锅,我们现在称作“陶釜”,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圜底釜和平底釜两类。

  数千年前就有烹饪“神器”,我们的先民太牛了!

  这件陶釜,目前收藏在苏州草鞋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它高36.4厘米,口径26.8厘米,是环太湖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炊器,在同类陶釜中规格较大。“它是在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层里发现的,埋得比较深,有2米多。”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介绍说。

  孙明利,现任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先后参加过2008年、2009年草鞋山遗址发掘,主持2020年草鞋山遗址全面勘探工作以及2021年度、2022年度草鞋山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据工作。

  1972年,考古专家在草鞋山遗址发掘时,在马家浜地层里发现了大量陶器。出土时,陶器多为破碎状态。考古专家根据现场散落的陶片,对其进行了修复。

  “大量的碎片当时是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内。收的时候,单个要标好,把相同的陶片收起来。然后在后期清洗之后,把这个范围内所有的这类陶片都找到,再去拼,和拼图一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经过拼接和修补后,陶釜的整体形状就出现了。

  孙明利表示,陶釜主要以红陶为主,并且有独特的外形设计,是马家浜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被称为现代厨具的鼻祖。“它应该也是红陶,只不过用的久了,外面烟熏火燎之后,黑色的烟炱在上面。它其实本质上,应该就是红陶。”孙明利指着眼前的一件陶釜说。

  “它呈圜底的构造,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电饭煲。常用的那种,圜底球型釜。”吴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宁振南介绍。环太湖流域发现的陶釜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腰部有一圈突出的腰沿,可以遮挡火焰。

  “陶釜腰沿一方面在这个地方是连接作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时,它突起的腰沿还能对升腾起的火焰起到一个遮挡的作用。”孙明利介绍。

  考古专家推测,这种陶釜使用比较简便,主要有三种方法。“最简单可能是就地取材,找三个石块往上一支,把它支出一个高度来,然后底下有个空间可以烧火。其次,我们还出土过一种叫支脚,对称的,就是架在它的下方。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把它做成一个灶的样子,把它架在上面去用。”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介绍。

  “陶釜,主要是古代用来煮食物的一种炊具。它耐高温,对陶器要求比较高。如果不耐高温,一烧就会炸裂开来,陶釜本身制作工艺水平是比较高的。”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委会副主任林留根介绍。

  关于陶器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有观点认为,原始先民最初把泥土涂在用植物枝条编成的筐篮上,作为容器使用。一个偶然的机会。枝条被火烧掉留下了篮筐状的泥土制品。先民发现泥土制品仍可使用,由此发明了陶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中国古代文献有“神农耕而作陶”的记载。还有观点认为陶器的发明是与食用坚果类食物的需要有关,这些坚果要用陶器煮沸除涩后才能食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和吴小红教授在《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指出,从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情况来看,最早使用陶器的原始先民尚处在采集和渔猎经济阶段。解释陶器出现的原因,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归因于某一种因素。

  民以食为天,从史前陶器里翻开社会发展史

  在草鞋山遗址发掘的过程中,与陶釜一起出土的还有另一种陶器——陶甑。它外形像桶,底部有小孔,也是先民使用过的炊具。

  “这件是甑,是马家浜晚期开始发现的。甑往往跟釜或者跟鼎是配套的,它底下放一个釜或者放一个鼎,然后加水,水烧开来以后蒸东西。这个孔就起到蒸东西的作用,这个耳朵是便于提取。”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丁金龙介绍说。

  考古专家表示,甑的外形和使用方法,与今天的蒸锅如出一辙,其款式一直沿用至今。“比方说猪肉、鹿肉、大量的鱼类、河蚌,还有大量的谷物,特别是江南水乡地区沼泽地里生产的,像芡食、菱角,甑的出现是跟江南人的物产有联系的。”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委会副主任林留根说。

  林留根表示,相比原始的茹毛饮血或者烟熏火燎,陶釜和陶甑的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意义重大。“在7000多年前,发明了蒸煮食物的方法,实际上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粮食的丰富程度,便于人的发育和营养的均衡,所以陶器的发明是有重大意义的。”

  除了陶釜和陶甑,草鞋山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其他陶器,这对环太湖流域陶器考古研究重大意义。“陶器往往反映着考古学文化最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这群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长期在这里定居的,创造了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考古学家主要是通过陶器来研究,来判断的。”林留根说。

  林留根还表示  通过陶釜和陶甑的发掘出土,可以看出当时草鞋山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研究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探源苏州乃至环太湖区域地域文明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反映出了草鞋山的先民日常生活当中,他们饮食的结构,食物的来源是多元的。除了采集,狩猎经济之外,还有最主要的是农业经济。草鞋山的陶器,包括陶釜、陶鼎、陶豆、还有陶盉,这样一类的陶器出现跟草鞋山人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林留根说,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江南地区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形成,影响深远。

责编:吴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