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州专稿】
苏从何处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022年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处来》,本期播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草鞋山⑤:神器"飞碟"》。
【AI记者苏小新】
《苏从何处来》系列短视频通过AI记者苏小新的讲述与科普,挖掘苏州太湖流域文明、史前文化、吴文化、古城研究等重要文明探源课题,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展示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揭示苏州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苏州贡献。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阳澄湖南岸,拥有6000多年历史,是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因形如草履而得名“草鞋山”。2013年,草鞋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在同一地址上呈现新石器时代全部文化遗存的遗址。
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长三角地区史前发展的一部完整的“地书”,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
上集我们看到了距今6000多年前生活在草鞋山的苏州人使用过的陶釜,也就是他们做饭用的锅。通过对陶釜的研究,考古学家初步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制陶工艺和餐饮文化,进而推测出6000多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溯源中华文明。
在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陶器还有很多,每一件都是研究当时社会的素材。今天我们再来看另一个陶器,它外形非常奇怪,不同于常见的陶罐、陶碗,而像是一个飞碟,上面还有些神秘花纹。考古专家推测,它可能就是当时制作陶器用的模具。
穿越数千年尘与土,草鞋山“飞碟”横空出世众人惊!
这件“飞碟”形陶器高13厘米,腹径18.3厘米,出土于草鞋山遗址崧泽文化时期。材料是泥质红陶,中间空心,无孔无缝完全密封,像是两个盘子相扣而成。陶器的头部有一个凸起,器壁一周刻画有星状纹饰,共有11个角。
“这件器物刚出土的时候,叫什么名字我们也不清楚,我们只是根据它的形状觉得像飞碟,所以给它暂时定名叫碟形器。”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霞介绍。
王霞,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取得考古领队资格。先后参加草鞋山遗址2008年、2009年、2021年、2022年考古发掘工作,2022年主持塘北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2009年的时候,苏州工业园区委托我们对整个草鞋山遗址进行一个勘探调查。我们在调查到这个区域的时候发现工人正在做改道,他们挖那个沟的剖面当中,我们发现有早期的一些文物。”王霞说。
2009年9月,草鞋山遗址东侧的河道正在改造。在施工过程中,工人发现大量陶器等文物。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立刻组成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现场共发现20座墓葬以及大量随葬物品。
在整理出土文物时,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陶器,它的外形与以往发掘出的任何陶器都不相同,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我们在修复之后才知道它里面是空的。当时我们取出来的时候,观察到它整个外观都是比较完整的,没有什么缺口。就是拿起来非常重,从已有的我们出土的陶器来看,这种器物没有见过。”王霞说,考古专家们对于这个陶器的名称和用途都非常好奇。
随后,考古专家对这件陶器进行了清理,在洗掉表面的泥土后发现,陶器表面留有神秘花纹。这个神秘的陶器到底是何物、有何作用,大家猜测不一。
与众不同的造型背后,“技术大咖“的创新思路yyds!
“这边有刻的一圈,就是这种折线的纹饰。但是究竟是装饰,还是什么作用,我们也不清楚。”王霞说,考古专家们推测这个陶器应该属于崧泽文化晚期,但在整个崧泽文化,甚至良渚文化中,从没有见到过此类器物。
通过对比研究,考古专家在墓葬的其他出土器物上找到了线索。“后来就发现这个器物,和其中一件紧挨着它的20号器物,尺寸上比较接近。就是说这个碟形器最大的外径,和20号器物去比,和它的腹内径是基本一致的,高度在折的位置也差不多一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介绍。
“这件器物跟一些折腹的器物,上下都是有点相似的。它可能先做一个上半部分,然后再做一个下半部分,最后把这两部分捏合在一块,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王霞说。
考古专家研究后发现,在浙江的南河浜遗址和雀幕桥遗址也曾发现过类似陶器的部件,外形几乎完全一样。由此专家推断这些相似的部件,应该由某个模具制造出来,进行捏制而成。
考古学研究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方法主要有捏塑法、泥条盘筑法和轮制法等。其中泥条盘筑法是以陶泥条逐渐盘绕,转动的陶泥条逐渐增加,达到陶胚需要的高度为止。陶胚成型后再用手磨平,形态较复杂的陶器则用模具支撑,外表用泥条盘筑,打磨成型后取出模具制成陶器部件,然后再拼接器身做成陶器,专家推测这个碟形器可能就是模具之一。
“模具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技术发展已经到了另外一个时期。模制的东西,它器型非常规整,而且可以做比较薄的胎,同时节省了功效,增加了产量。”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照根介绍。
考古专家表示制陶模具的出现,代表陶器制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草鞋山遗址本身就是一个跨度非常长的一个遗址,是江南文化的一个标志。陶器的造型、组合、纹饰、功能等,是有变化的,与所处社会发展的阶段是相适应的,所以它的这个变化也可以说是江南地区陶器发展演变的一部历史。”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委会副主任林留根介绍。
考古专家认为,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延续时间长,是研究陶器发展演变的绝佳案例。同时,陶器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发展,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草鞋山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来,这个地方的先民发明了陶器,有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并且有了发达的稻作农业。陶器本身种类丰富,对研究史前考古来说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