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苏州:追青逐绿绘就生态美卷
时间:2023-03-04 08:14:33 来源:苏州日报

苏州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环境美”的底色更加鲜明——

追青逐绿绘就生态美卷

  □苏报记者 钱茹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城市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翻开苏州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建设“成绩单”可以看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4%、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长江干流及主要通江河道水质全部达Ⅲ类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70%、太湖连续15年安全度夏,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折射出绿色发展的强劲势头,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美丽苏州”名片擦得越发亮眼,生态环境之美、和乐宜居之美不断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环境美”的底色更加鲜明,勾画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现代化新图景。

  坚持生态惠民

  打造高品质幸福生活

  三月春光好,处处生机勃发、色彩明艳。近日,2022年度“园林杯”最美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评选结果出炉,“前溪儿童友好公园”等31个口袋公园被评为“最美口袋公园”,“最美站台”等10个小微绿地被评为“最美小微绿地”。公园功能、类型包括儿童游乐、健康养老、休闲观赏等办公型、文卫型、交通型,这些创意绿色空间可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2年,全市新增和改建口袋公园83个,进一步扮靓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生活,让“转角遇见美”成为品质生活“新标配”,助力城乡绿化一体化“公园城市”建设。

  走进常熟市辛庄镇桃园村沧泾外里浜宅基,鲜花簇簇、流水潺潺,主题墙绘点缀于各处,三两村民在小游园议事亭里唠唠家常,颇具现代版“世外桃源”风貌。然而10年前的桃园村还是脏乱落后的一番景象。这个变化源于2013年桃园村开始推进的“三星级”康居乡村、整洁村庄等项目工程建设。2020年,常熟启动“千村美居”工程,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桃园村基础扎实,当年就实现了整村覆盖,获评“苏州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美丽苏州建设。我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久久为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连续6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村庄“颜值”“气质”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守护绿色屏障

  创新高水平保护机制

  每年初冬时节,苏州东太湖湿地公园就会迎来一群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小天鹅,它们时而在水天之间展翅飞翔,时而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悠哉戏水,周围水草丰茂,芦苇飘荡,不由得让人惊叹太湖之美。“山绿了,水清了,很多年没见过的野鸟,现在又多起来了。”三山岛居民总爱望着窗外的自然风光,向游客诉说这些年太湖的变化。

  万里长江奔流入海,最后一道超过90度的大湾就是张家港湾。白天,一江清水,两岸葱绿。如果你够幸运,还能在芦苇丛间看到正在翻飞嬉戏的“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夜晚,“鱼篓”灯光亮起,整个张家港湾流光溢彩,犹如长江边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变幻着光芒。殊不知,如今12公里长的“最美江湾”,生产岸线曾一度占到9公里,港湾处一片狼藉。这里的变化,都得益于“还绿于江,还江于民”的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苏州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涵。太湖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是苏州绿色发展的“四件大事”。而这些长江和太湖生态经过修复和建设后的动人美景,呈现的正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范例和美妙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绿色发展先行探路。

  2021年8月1日,《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江苏首例、苏州首次为太湖岛屿专门立法。《条例》适用于金庭镇区域范围内的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并提出将太湖生态岛建设成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示范岛,对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不断释放,绿色发展的成果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市坚持把推进产业绿色化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不断做美经济与生态“双面绣”,“太湖生态岛农文旅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入选国家第二批EOD模式试点。

  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去年,全市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17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2.4%,列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已建成湿地公园21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113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2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全市野生鸟类种数十年增加了100余种,已有12块湿地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城市含绿量不断提高。

  攻坚成果斐然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这几天,在东山镇碧螺村俞坞山脚,蛰伏了一个寒冬的茶树开始萌动,点点新绿在枝头悄然绽放。“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春天的洞庭两山,阵阵茶香让人魂牵梦萦。“以前都是打农药,现在用上了杀虫灯、诱捕器、黄板,防虫效果一样好,而且更环保。”村里的茶农说,东山镇建立了茶叶病虫害监测点,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等,促进化肥农药“双减”,让茶汤中的“绿色”更夺目耀眼。

  近年来,借着东山镇积极实施山区生态建设的“绿色”春风,碧螺春茶、枇杷、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洞庭山碧螺春更荣升“国家级双遗”。

  当曙光初现,一缕阳光在阳澄湖上洒下点点“碎金”。这里不仅是苏州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更是苏州工业园区实现高质量生态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组织启动为期1年的全区主要河湖水生态质量调查与评价体系研究,为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娄江、吴淞江等水体进行一次全面的“生态体检”。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这些都是我市持续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动例证。2022年,我市坚持跑步进场、挂图作战,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分别为86.7%、92.5%,无劣V类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优于Ⅲ类,治水工作更加深入;全市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1.4%,无重度污染天数,治气措施更加精准;全面压实1489家企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主体责任,编制完成苏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基本建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治土能力稳步提升。绿色生态成为我市最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不断“精修”的环境,提升了生态颜值和生态价值。苏州信心满怀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接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把“愿景图”变为“实景图”,把“生态画卷”描绘得更加美丽。

责编:吴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