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博士后“昆山聚变”现象透视
时间:2023-08-30 09:01:34 来源:苏州日报

博士后“昆山聚变”现象透视

——“才”“财”辩证法和“总师孵化器”之路

  一名博士后的能量有多大?

  他曾主持了四个重点项目,开发的相关产品已广泛用于家电、电子包装、电子电气及电工系统等领域,累计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超10.8亿元,实现毛利2.22亿元;

  他曾利用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MEMC)得到的补偿帧,申请发明专利2项,将液晶电视扫描信号由60Hz倍频提升至120Hz乃至180Hz,大大改善动态模糊现象,为公司每年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他主持的“基于双电子束的钛合金填丝成形相变及应力控制机理研究”项目曾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可帮助企业减少焊接缺陷修复时间,将一次成品率提高20%、加工效率提高30%、产品寿命提升1倍,每年可为企业增加300万元利润;

  ……

  “他”,是昆山博士后群体的不同代表,分散在不同科创园区和高新企业,是行走的“智慧大脑”,也是青年创新人才的“扛旗者”。目前,昆山共建有博士后工作站80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7家,设站总数保持苏州各区县第一,位居全省县级市之首,形成了区域性总站、分站和独立站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博士后工作体系。至今,昆山已累计引进博士后289名,开展项目合作300多项,为企业解决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博士后人才在站期间申请专利400多件,发表论文500多篇,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覆盖,一个行业分布合理、产学研合作密切、符合昆山发展需求的博士后科研体系已然成形。

  苏报联合调研组最近深入昆山,对博士后“昆山聚变”的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调研。

  贴身“外套”下奔腾的“芯”:辩证法新天地

  装载着芯片的晶圆随着机械手臂挥舞,运载物料的智能货箱在空中沿特定路线次第有序地行驶;现代化的智控中心里,各项数据在屏幕后自主进行高速运算。在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车用晶圆级封装已实现智慧化生产加工。

  “我们在晶圆级系统封装领域的巨大优势,离不开博士后工作站有力的技术支撑。”华天科技研究院院长马书英说,也因此,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攻克了晶圆级硅基扇出封装技术等国际难题,解决了重要工艺被国外“卡脖子”的困境。

  晶圆封装技术是在整片晶圆上完成封装后再切割,一次性得到大量成品芯片,好比是给芯片“穿”上最轻薄贴身的“外衣”。但随着芯片越来越小,高密度芯片封装容易出现翘曲和异质界面开裂,导致成品率低和寿命短,而高端晶圆级封装技术长期垄断在台积电、三星、英飞凌等企业手里,国内企业每年要交大量专利费。

  勇闯“无人区”,需要有向上“捅破天”的勇气。多年来,与华天科技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并肩同行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了他们“率先突围”的勇气。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建模仿真、试验验证,研发团队选择用回收硅片取代环氧塑封料,作为扇出封装的衬底,不仅使得热膨胀系数更低,很好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翘曲问题,同时导热性能更好,并可使晶圆厂和封测厂大量的报废测机片“变废为宝”,可谓一举多得。这也助力实现了我国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从无到有、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的转变,引领了电子封装行业和装备的跨越性发展。

  “设站10年来,我们已先后吸纳14名博士进站。”马书英说,截至目前,华天科技有效专利达160多项,其中授权专利80多项,专利数以每年30多项的速度增加。

  企业人才代代集聚,创新势能加速提升,博士后工作站成为科研人才的“蓄水池”。昆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科研载体建设需求,昆山还摸排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培育企业库,通过实施“一企一策”专项培育服务,着力推动企业基础研究与产品创新双轮并驱,催生源源不断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自2002年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获批设立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昆山聚焦博士后人才引、育、用、留等不同链条,加大引才聚智力度,访企所盼、听企所需、解企所急,助力解决大量“卡脖子”技术难题。

  事实证明,只有打破了“天花板”效应,才能走进“才”与“财”的辩证法新天地。

  “独角兽”的价值观:市场是真战场

  近日,2023年度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资助名单发布,来自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明坛博士成功入选,将获得两年30万元的生活补助,出站后还可纳入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这也让他更加安心从事项目研发、有信心多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3篇电池材料领域权威期刊高水平学术论文,总影响因子高达4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回想起半年多前看到王明坛的简历时,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峥依然欣喜。“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们正在推进的下一代固态锂电池研发项目,这是送上门的‘定制人才’。”同为博士出身的李峥深知人才的重要度。

  在激战正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续航焦虑一直是阻碍更多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关键问题,也是影响各家胜败的重要因素。可有效规避电池漏液、锂枝晶穿刺等安全风险的固态锂电池,被国家列入行业重点发展对象,是目前材料体系长期存在的技术方向,也是当前新能源车行业炙手可热的价值高地。

  作为国内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跑者,清陶能源建有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并联合上汽集团推出了全球首款纯电动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实车,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前不久,上汽集团还宣布向清陶能源追加投资27亿元,深化布局固态电池技术,共同抢占新一轮技术发展制高点。但随之而来的专业人才招聘成为企业的一大难题。

  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更有生命力,技术受得起市场的锤炼才更有生产力。多年来,昆山推进实施博士后集聚“双百”行动,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余家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推动本地龙头企业与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联合招收、培养、使用博士后研究人员,以站点为桥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博士后和成果“双进站”。

  了解到企业需求后,昆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昆山市人社局、科技局等部门共同研讨,利用博士后工作站机制,帮助清陶能源定向招引到王明坛博士等高端人才,为新项目研发开好局。

  “从全新体系出发,我们抛弃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以固态电解质作为锂离子传输的主体,仅在电极中加入少量具有导锂性的有机小分子,使其起到润湿界面的作用,最大程度降低液体含量,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王明坛说,与以往自己单纯埋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和图书馆不同,博士后工作站为人才和项目搭建了“鹊桥”,将实验室直接搬到生产线,在“真刀实枪”的市场环境中搞科研。

  遇到瓶颈的时候,王明坛会去车间里走走,在给技术员提供指导的同时,询问他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和期待的改进目标,帮助他及时优化自己的研究思路,寻找到破解问题的“金钥匙”。目前,王明坛已带领团队在固态锂电池研发上取得多个突破,有效助力公司关键项目的推进与落地。

  市场是真战场。被昆山各项政策和企业前景吸引而来的王明坛在刚进站时便和企业签订了入职协议,成为了清陶能源的一名正式员工。而他双脚刚踏进清陶能源的大门时,就被聘为材料研发中心主管,同时享受“经理餐厅”等高配福利,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人才价值观。

  一项新技术增收200万元:从博士到“总师”

  与王明坛“受命而来”不同,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张丹则是个“闲不住”的人。一项由其因参观生产线而发现问题,推动并参与研发的超声辅助磨料射流去毛刺加工技术,被成功应用到生产线上,按照企业测算,新技术实施可节约人工75%、提高去毛刺加工效率50%、减少零件去毛刺返工90%,合计每年为企业增加收益约200万元。

  人才用起来才是生产力,用活了才有创新力。昆山鼓励重点企业设立分站或独立站,加强站点动态管理和博士后人才的跟踪服务,探索博士后工作站发展“优存劣汰”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深度推进产才融合,让博士后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源”。

  刚进站来到车间时,看到一位位女工在显微镜下,挨个使用特制刮刀检查导管的场景让张丹大受震撼。细问下,他才知道,原来该行业内还没有自动化去毛刺的工艺。

  “即使科森科技在医疗器械生产加工环节已基本实现自动化,但同样在去毛刺的阶段面临这个‘卡脖子’难题,工厂效率低、工人负荷大。”恰好,张丹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航天工业中液压、燃油系统管阀的去毛刺技术方面有深厚的研究积淀,在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当即和企业一拍即合,将光整工艺创新纳入了科研课题。

  实现自动化去毛刺,最核心的创新,是要利用喷嘴向管腔内部注入合适的介质,继而带动磨料实现类似“抛光”的效果。经过多次筛选,张丹和科森科技的技术团队最终确定了射流方案,即在去离子水中添加分散剂,使氧化铝磨料处于悬浮状态,以液体高速冲击去除毛刺。

  实现从无到有并不容易。与此同时,科森科技制造部门依托精密制造能力,在繁重的生产压力下,优先对喷头的加工工艺进行联合攻关。

  科森集团董事、副总裁刘元亮说,仅在三个月时间内,一款自动化去毛刺专用设备顺利诞生。但凭着一股做学术研究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张丹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器械管腔构件种类多、打磨部位也不尽相同,而磨料射流的工艺也涉及很多变量,包括喷射装置的流速、超声振幅能量、喷射的时间等。”张丹说,变量影响的因素,排列组合起码成千上万,全部尝试一遍不现实,必须找到好的试验方法进行指导。

  根据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经验,张丹和企业相关部门一道,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找到单点因素影响的规律,取最好的实验参数,再做交叉试验,大大提高了调试的效率。“调整参数的试验持续了近半年,工件就用了五六百个,这意味着,我们反复试验也达到了数百次。”

  目前,张丹的研发成果已申报了4项发明专利,他也因此成为江苏省“双创博士”。包括张丹在内,在引育博士后人才中,23人成功入选昆山市级以上“双创人才”计划。

  多年前,昆山依托雄厚的工业产业“家底”,秉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心态,出台《博士后工作资助实施细则》,筑巢引凤、全链覆盖。其中,设立建站资助、在站生活补贴、科研配套资助和出站留昆资助“四大支持”,单项最高达60万元,吸引大批名校博士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形成昆山高端科研人才的“强磁场”。

  昆山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昆山还设立博士后人才申报职称评定、人才专项计划绿色通道,对研究成果或业绩突出的博士后,进站满一年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出站后可不受来昆时间限制申报昆山双创青年领军人才。

  博士后是研究人员从“理论型、学习型”高校学生走向“复合型、管理型”研究人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博士入站后,除了学术研究,也可能成为某个行业未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规划师等。博士到“总师”,博士后工作站的“孵化器”作用居功至伟。

  ——这是博士后“昆山聚变”带来的最大能量。

 

责编:吴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