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暨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上,15位新农人的事迹打动人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 闯出一片新天地
□苏报驻常熟记者 陈洁 见习记者 施含韵
在昨天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暨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中国新农民”从党建引领、逐梦乡村、产业创新、基层服务等角度,讲述了在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等方面的做法、经验和感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分享人的故事进行解读,解剖“中国新农民”故事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现实意义。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基层干部躬耕一线
走进常熟市海虞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韵味扑面而来。近年来,常熟全域推进“千村美居”工程,已完成3794个自然村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结构等全方位的更新提升。
新农村实现华丽转变,离不开基层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故事会上,常熟市海虞镇徐桥村党委书记李进分享了他义无反顾扎根基层、推进“千村美居”工程、农业工业双向发力、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的故事。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看着美丽的乡村,我欣慰;沐浴诗意的田园,我欣喜;面对百姓的笑脸,我自豪。”李进动情的讲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园结点评道:李进是“枫桥经验”的发扬光大者,“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他是一位最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楷模。乡村治理,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治理能力到底怎么样,就是“枫桥经验”贯彻落实得怎么样,李进做到了。
黑龙江省抚远市浓江乡生德库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万仁军分享了故事《十年让边陲小村脱胎换骨展新颜》,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合作指导中心)主任韦胜难分享了故事《做农民身边的公务员》……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啃掉“硬骨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创新提升效益
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自常熟的陶胜从小喜欢摸鱼抓虾。2016年,陶胜创立苏州恒洋澳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规模养殖澳洲淡水龙虾,在全国首创“离体培养”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苗种量、孵化量。为帮助村里其他养殖农户一起致富,他还摸索出一套“公司+基地+农户+售后指导+营销”的创新合作模式,并在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打造了集农文旅于一体的产业项目“莫凡庄园”。
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说:“创业干事,创新是关键的驱动力,从陶胜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在科技研发、生产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他都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推动产业发展、创业成功。”
广州增城的莫丽贤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以创新“稻田慢生活”的农场经济方式带领村民致富增收;河南驻马店的梁旭以品牌思维让“一朵玫瑰”托起亿元产业;山东兰陵县的马广法在全国首创大棚极早熟大蒜栽培技术,实现了从农业门外汉到大棚蒜薹第一人的成功转型……
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天金在点评莫丽贤的创业故事时提到:“丽贤能挣到钱,得益于她的‘水稻+’,这个‘+’既是农业的内部加出了品质和品牌的溢价,也是农业的外部加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乡村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和农业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性。现代农业也是效益农业,现代农村更是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的天地。”
“新农人”逐梦乡村
智慧火花点燃创业激情
出生于台湾的“80后”郭典易2008年来到昆山,当地良好的发展势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创业安家的念头越发浓烈。2019年,郭典易和好友在昆山创立亲子农场,转行当起了“新农人”。目前,郭典易运营着智慧农业园、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等400多亩土地,年营业额近500万元。
郭典易的创业故事勾起了全国台联副会长、省台联会长邹振球的记忆。邹振球在点评时回忆了他和郭典易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他说:“小郭是一个有理想、有闯劲、有理念、有知识的新时代青年,希望社会上有更多这样的青年能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在希望的田野上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躬耕十二载、让宝岛高山茶扎根吴江的台湾青年叶素珍,逐梦大凉山的台青博士林书任,带领偏僻山区小乡村晋级为福州“网红打卡点”的河南女孩沐瑶……用现代智慧耕耘土地,用创新思维点燃农业火花,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故事正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精彩上演。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