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修缮完工!浒墅关这处百年古建筑群重焕光华
时间:2023-10-20 10:21:13 来源:苏州浒墅关发布

  近日,在苏州浒墅关历经数月精心修缮、复原,从百年前存留至今的西陵堂、催青楼、天远堂完成修缮,再现风姿绰约的旧貌,重焕旧岁月里的光华。

  一起走进这一方百年建筑群,感受时光的静默与穿越,见证历史建筑的传承与新生。

  西陵堂

  原为蚕桑专科学校大礼堂

  西陵堂位于文昌路金都城北,紧邻京杭大运河,时光静染,古韵悠悠。走近看去,无论是高悬的“西陵堂”三个字,还是受风雨侵蚀依然难掩精美的青砖外墙,都透露出千年古镇与蚕桑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这座建于民国36年的百年建筑不仅恢复了往日气派的容貌,风采更甚从前。

  西陵堂是蚕校全体师生为表彰郑辟疆校长任职三十年自发捐建,由郑辟疆亲自命名。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点。

  西陵堂作为蚕桑学校大礼堂使用,由东向西依次为入口门廊、礼堂、后台附楼。入口门廊由四根罗马多立克式装饰柱落地支撑,门廊正立面由费孝通题“西陵堂”三个字。

  其建筑体量大、布局合理空间尺度适宜,营造技术、工艺、材料等运用合理。深入地诠释当时民国建筑的风格,彰显了当时建造工艺的技术水平,是研究浒墅关当地蚕桑产业发展历程与人文历史的实物资料。

  修复历史建筑,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延续其历史信息。

  古建的修缮翻新是一份高要求的“精细活”。选用的材料也要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修复过程中,基于建筑整体结构加固的基础上对西陵堂建筑本体部分进行整体修缮。

  在保证西陵堂本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落架修缮、门窗补配、恢复入口门廊水磨石地坪以及清理建筑外墙面攀附的爬藤植物等保护建筑的历史构件信息,保存建筑的特色风貌,使之即能够满足功能需要,又能体现文物价值。

  催青楼

  原为蚕桑专科学校办公楼

  催青楼又名绿叶楼,位于西陵堂旁,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点。建筑面积548平方米,为一处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建筑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外侧有走廊。

  催青楼与西陵堂为同时代建筑,当时作为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校务楼使用,后作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办公楼。该楼结构包括窗户的百叶设计均保存完好,为一处重要的民国时期文化教育方面的建筑。

  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在保留场地历史记忆的同时,首要解决了建筑构件的破损老化问题,同时对墙面、楼地面、木门窗、装饰构件进行修复的综合整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旧木料和旧瓦,充分发挥了文物保护修缮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

  天远堂

  浒墅关培育蚕种原种的工区之一

  天远堂创办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时期建筑,原为浒墅关培育蚕种原种的工区之一,是浒墅关蚕种场三分场,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点。

  邵氏兄妹为感恩先祖与苏东坡的深情厚意、以“天远”为场名,所以此处又叫“天远里”。

  天远堂为一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建筑两侧山墙有两种不同的“狮子戏球”泥塑雕刻,其外廊挂落造型很有当时建筑装饰特色,由椭圆、方形、三角、菱形等图形组合而成,水磨石座槛下水泥宝瓶支撑,这些建筑构件无不透露着当时建筑的风格特点,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因年代久远,天远堂内外存在多处建筑构件破损等问题。通过对墙面、地坪、木门窗、装饰构件的修复的综合整治,对原有薄弱部位进行一定的修缮加固。这些承载着历史的破碎与繁华的古建筑,能保留的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重建和修缮部分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复原古韵古貌,让每一个走进的人都能有穿越似水流年之感。

  文化传承·脉络延续

  “桑,为蚕之母乳;蚕,是丝织之源泉”,早在春秋时期,吴地群众就懂得栽桑饲蚕,浒墅关一带更是形成了“人家勤耕种,湖桑接远村”的繁荣景象。

  蚕桑产业的发展为这座“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的千年古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浒墅关蚕业学校先后更名为蚕丝专科学校、蚕桑专科学校。

1921年蚕桑学校原种部外貌

  探寻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之道,让历史与现实在城市中交相辉映,既是推进城市更新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这些历史建筑无不透露着浒墅关蚕桑文化曾经的灿烂风华,更是苏州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