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城建领域迎来好消息,省首批海绵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在多年的推进中,苏州创新“内嵌融入式”管理模式,将海绵城市建设嵌入城市建设中,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成果显著
从“试点实践”到“全域覆盖”
苏州2016年入选首批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位于姑苏区北部区域和相城区南部,面积26.45平方公里。试点区范围涵盖新城区和老城区,有自然湿地和水体,也有高强度开发的区域,具有较强典型示范意义。目前,试点项目已全部完成,包括道路广场15个、建筑小区23个、公园绿地7个、河道水系10个以及1个其他项目。
姑苏软件园位于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金阊新城提标改造区。项目引进新时代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理念,采用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雨阶、下沉式绿地、雨水再生利用系统等综合措施,形成雨水自然收集、滞蓄和净化利用、排放,形成区域可持续水循环系统,提高临近河道生境质量,将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统一。
2018年7月,苏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从“试点实践”到“全域覆盖”的转变。截至2023年,苏州共完成219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市建成并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308.7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0.02%。苏州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强调“源头控污减流、灰绿并重”的系统策略,在新改扩建的公园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和建筑小区4大类型项目中常态化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将理念与城市更新、街区改造等相互融合,系统化营造生态宜居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打造了虎丘湿地公园、白洋湾公园、新莲河等多个海绵化改造公园绿地和河道项目,片区综合提升效益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有32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省级海绵城市优秀工程案例,占全省获奖总数的37%。苏州高新区狮山文化广场等4个项目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苏州入选《中国美丽城市》2023年度城市典范、“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
狮山文化广场建设运用多维绿色技术,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在确保片区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狮山文化广场最大限度实现自身水资源平衡,充分收集雨水作为绿化灌溉和广场道路冲洗的水源,使整个狮山文化广场成为一块绿色“大海绵”,实现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
多点发力
全链条打造海绵“苏州品牌”
“初雨不入河”说的是位于平江新城的斜河浜,这是苏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连片整治的8条河道之一。项目在河道清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管网末端净化装置等海绵措施,提高河道水质,提升河道沿线景观。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以规划为引领,以推进机制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助力,为市民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印发了7项政策法规、20余项制度、10个技术标准手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此外,苏州抢抓绿色生态发展机遇,先后组织成立市海绵城市研究院、市海绵城市建设协会等社会组织,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技术、研发产品,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合作共赢,形成全链条海绵城市产业发展体系,助力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的“苏州品牌”。
巩固成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不少人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让更多市民“看得见、看得清”。目前,苏州海绵城市的又一重要“窗口”正在建设中。记者获悉,苏州正在抓紧建设市海绵城市主题公园、海绵城市建设科普馆,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未来海绵城市主题公园将作为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
据介绍,市海绵城市主题公园占地10.1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海绵城市主题公园。项目就地利用72万立方米建筑垃圾,以海绵技术为内核、海绵景观为特色,打造集垃圾资源利用、水体生态净化、雨洪自然调蓄、建筑零碳排放于一体,具备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市民休闲等功能的海绵城市主题公园。项目基于自然生态肌理,综合采用18类海绵城市技术、37项设施种类、100余个技术要点,构建“生态协同—水土共治—循环利用”的城市径流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项目建成后可日产清水2万立方米,蓄水5万立方米,为下游提供高品质水资源的同时,满足园内用水自给自足。
“我们要将苏州打造成平原河网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和历史文化名城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本次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过验收为新起点,继续把握好“人居、生态、发展”核心要点,坚定不移走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巩固、拓展、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苏报融媒记者 王安琪 文/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