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滚动 苏州 专题 国内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科普丨警惕!严重可致命,进入高发季
时间:2024-03-27 09:20:03 来源:苏州疾控

  春暖花开,气温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踏青、爬山、露营等户外活动队伍中,享受春光时,千万要当心这种会夺人性命的可怕虫子!

  目前,蜱虫要进入活动高峰期了,公众应该如何做好防范?

  1如何识别蜱虫?

  蜱虫也叫壁虱,鳖吃,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隐翅虫、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等。它是一种寄生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小的才干瘪如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者可长达30mm指甲盖大。蜱虫一般寄生在皮肤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蜱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

  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2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天-9天,长者可达2周。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淤斑、吐血、黑便。极少数严重病人还可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可达30%。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蜱叮咬: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确诊患者,或者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甚至近距离接触患者尸体,都存在被感染风险。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储存宿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区丘陵地区从事户外生产劳动的人群易于被蜱叮咬,感染风险较高。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如何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重点是早期识别重症和并发症,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对低钠血症患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

  7万一不小心被蜱虫叮咬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判断为被蜱咬伤,不可自行去除蜱,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蜱,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

  8公众应如何做好防范?

  (一)防止被蜱虫叮咬。在蜱活跃的季节(3-10月)应尽量避免去森林、丘陵地区草地等环境。如有需要,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 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

  2. 野外活动时,可在衣服上喷洒驱虫药。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霜)。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3. 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可佩戴手套并使用镊子等工具进行捕捉,并将捕捉到的蜱虫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二)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措施,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排泄物等直接接触。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