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面积7.44万亩,林木覆盖率为63.8%,山林面积占全市山林面积的四分之一;“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国蝶”宽尾凤蝶、珍稀濒危物种“松叶蕨”、全省新纪录物种毛脉槭纷纷现身;太湖生态岛成功创建省首批“生态岛”试验区……
在《太湖生态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顶层设计关照下,这三年,生态岛交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让生态文明之兴,可即可感。
改革发力,以“制”促“治”,让守护绿水青山的力量更强。
2021年8月正式施行的《条例》,为生态岛谋划了“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前景。这是苏州首次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护太湖岛屿,为生态岛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太湖生态岛旅游业发展应当突出生态保护、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价值,彰显田园风光和古村落特色,并按照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建设旅游民俗集聚区,推动以生态和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
沿着《条例》的指引,生态岛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打造新亮点,依托“农业+旅游”,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与之配套的、更多的文件出台保驾护航。《关于支持太湖生态岛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吴中区支持太湖生态岛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太湖生态岛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等为生态岛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苏州市太湖生态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班高效推进生态岛建设。
创新赋能,点“绿”成“金”,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更宽。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实践中释放出强大“乘数效应”,有效调动起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灵活采用“补种复绿”“增殖放流”“护林护鸟”及“劳务代偿”等方式开展替代性修复,打通了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新路径。将政府、企业、当地居民深度捆绑,成为利益共同体。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5件,涉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额200万元。
生态技术的更新在实践中释放出层层“蝴蝶效应”,有效刺激民生需求,助推农文旅融合。三年来,生态岛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共计实施项目20个,其中创新项目占比过半。
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采用德国智能科技湿地技术,从“一滴水”的净化做起,实现“控源+生态净化”多功能利用,有效控制消夏江农业面源污染,为整个太湖生态系统的安全健康装上了“净化器”。项目还曾入选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和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如今,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不仅提升民生福祉,还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这正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谋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动注脚,也是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和实现的有效路径。
消夏湾嬉戏、打卡水映长滩赏日落……生态岛上文旅融合蒸蒸日上。已有民宿(农家乐)635家,其中颁发“苏州市吴中区旅游民宿备案登记证”230家,占比全区54.8%,苏州市十佳精品民宿5家,吴中区五、四星级精品民宿14家。总房间数超过7000间,实现年旅游总收入约13亿元。
新经济、新场景、新产业的更迭在实践中诠释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辨证关系,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向“新”向“绿”。全岛已建成双向200公里智能网联道路,包括无人零售车、物流车、安防车、清扫车等总计20辆百度生态小车深度参与太湖“一号任务”。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以先行先试的《条例》章法为指引,以创新细腻的笔法来勾勒,让生态岛三年蝶变“蹄急而步稳”。太湖生态岛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贡献了“苏州方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