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科技日报》发表深度报道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发挥乘数效应,描绘了园区在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方面的生动画卷。
全文如下
近日,国家网信办公布第七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苏州工业园区医利库医学专病知识内容生成算法、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必驰”)数字人生成算法、企查查智能问答算法、斯曼森大模型算法以及COSARK妆舟大模型算法5个算法成功通过备案。
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累计有15个算法通过备案,占苏州市的63%、江苏省的19%,位列苏州市第一、江苏省第一。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园区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让加法发挥出乘数效应。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细数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工智能无疑是“排头兵”。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就前瞻谋划、抢抓机遇,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及数字产业,成为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并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3月,苏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开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苏州工业园区是试验区的核心区。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潘瑜介绍,为精心培育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苏州工业园区构建了“十个一”特色机制,即聚焦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集聚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全生命周期资源要素,打造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创新体系。
SISPARK旗下载体——创意产业园
在苏州工业园区内,SISPARK从零起步,从苏州古城东黄天荡旁的一片荒郊,变身为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重要发展载体。这里集聚了超3.1万名高端人才,累计培育企业超过5000家,走出了全球最大的光通信模块企业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厚积而薄发,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相关企业超1800家,2023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重要增长极。
人工智能成“智慧动能”
在全球最大偏光片生产企业的流水线上,偏光片传统检测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300片。部署了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智翼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自动化光学(AOI)检测设备之后,检测速度可达每小时6000片,效率整整提高了20倍,漏检率低于0.2%。
智翼博光学外观检测设备实拍
在另一家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的工厂里,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机器视觉企业东声(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科技”同样在施展“魔法”。东声(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华为昇腾AI推出锂电领域工业缺陷检测AI行业解决方案,方案成功为锂电池工厂减少了75%的人工目检工作量,质检精准率提升到99.5%,检测效率提升了35倍。
“这些由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鲜活案例,在苏州工业园区比比皆是。”潘瑜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动能”。
数实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
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加快创新实践的步伐,打造全方位的产业服务生态,大模型孕育“大发展”。
2008年,思必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内最早开启对话式人工智能系列技术研发的公司之一,思必驰在对话式语言基础大模型领域拥有丰厚的技术积累。
2022年7月,公司获批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
2023年7月,其自主研发的行业语音大模型DFM-2正式发布。
大模型备案是人工智能企业相关服务和产品走向市场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目前,园区已有包括思必驰在内的多家企业通过大模型备案,这意味着它们正加速从“技术流”转向“应用层”,大模型在各细分领域的场景应用“发酵”出无限可能。
据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杨小波介绍,依托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及企业集聚等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于去年底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并将大模型和算力产业纳入“623”产业体系。截至去年底,已有14家企业开展大模型开发,大模型应用涵盖政务、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2023年,园区企业实现营收66.2亿元,同比增长43.04%,远高于人工智能产业平均增速。
“AI+产业”“AI+治理”“AI+生活”……苏州工业园区正积极拥抱未来产业的美好明天。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