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参军,她离开月薪80多元的医院护士工作,甘愿从战士做起;
为了追求自己的前程,她对父亲许诺的10斤黄金陪嫁品不为所动;
为了尽快奔赴朝鲜前线,她与战友趟过鸭绿江,双腿冻僵至今留下后遗症……
今年的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日前,记者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苏州离休四所老干部遗孀张立群,听她讲述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
父亲拿出10斤黄金陪嫁,她不为所动参军入伍
走进张立群在吴江盛泽的住处,老人正在沙发上看报纸。虽然已是鲐背之年,但老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除了腿脚不好,吃得下睡得着。她笑着说,“多亏了国家政策好,小辈也孝顺,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今年96岁的张立群,是吴江盛泽人。由于父亲早年在上海经营生意,她在盛泽、上海两地接受了教育。后来考入上海大德助产学校,毕业后在当时的上海市立第二人民医院任助产士。
“当时医院待遇还不错,每个月有80多元的工资。”张立群回忆,上海解放后,解放军驻浙江嘉兴练兵。当时血吸虫疾病流行,许多官兵得了血吸虫传染病,部队到上海各医院请求医疗支援。
“当时我们上海二院一共派出5名医务人员参加支援,我也在其中。”部队缺少医护人员,后来5名医护人员全部留下来了,张立群也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说到自己参军的经历,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尽管时隔七十余载,张立群记忆犹新,“我记得入伍的那天是1950年7月7日,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父亲担心我一个女子上前线,万一牺牲了,如何是好?”解放前就在上海做生意的父亲也有些积蓄,打算拿出10斤黄金做陪嫁,让张立群找个人嫁了,过个安稳日子。
“我没有同意!”对10斤黄金的“诱惑”,张立群依旧斩钉截铁。当年父亲去火车站还守了几天,也没守到。就这样,张立群“躲”过父亲后,加入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卫生员。
之所以坚定地选择当兵,是因为张立群在嘉兴参与治疗吸血虫传染病时,与解放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让我有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对未来有了更加光明的憧憬。”
随军入朝作战,趟过冰冷刺骨的鸭绿江落下病根
冰冷刺骨的鸭绿江水,是抗美援朝战争给张立群留下的最难忘的记忆。
1950年深秋,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数十万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投入参军参战热潮。
“战火已经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怎能坐以待毙?”1950年11月,张立群与部队一起奔赴朝鲜前线保家卫国。
作为来自南方的战士,张立群他们刚到东北就遭遇了下马威——没有厚实的棉衣棉裤,面对严寒的天气,大家冷得瑟瑟发抖,可最严峻的考验还在等着他们。
“我们的任务是奔赴朝鲜战场,本来可以过桥跨过鸭绿江,可是大桥被炸断了,怎么办?”张立群回忆,当年敌军占据制空权,炸毁了鸭绿江大桥,他们炸了我们修,我们修了他们又炸。
如果等到桥修好再过江,将贻误战机。想到无数志愿军刚跨过鸭绿江跑步投入战斗就牺牲了,正是他们的生命换来我们片刻的安宁。如果对方打进来,过了鸭绿江,再赶他们出去就没有那么容易……
回想到74年前趟过鸭绿江的情形,张立群眼含泪水。“没有桥,趟水也要过去!”
她回忆,鸭绿江虽然很宽但是在枯水期并不深。战士们敲开结冰的河面,踏进冰冷刺骨的河水,无不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大家毫不畏惧。
渡江过程中,大家全身湿透,膝盖以下的衣服结冰了。就算这样,战士们也一直咬牙坚持,没有人轻言放弃。”张立群回忆,“上岸时候双腿全部麻木了,一点感觉都没有,全靠年轻的身体加上钢铁般的意志。”
自从那次趟过鸭绿江后,张立群落下了病根。每到阴天下雨,她的双腿就钻心的痛,如今几乎动弹不得。
(抗美援朝战争后回国的张立群,仍穿一身军装)
为救治伤员十几次撸袖献血,救死扶伤义不容辞
在零下四十度的战场作战,寒冷的气候是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战地卫生员,张立群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
张立群说,有不少战士手脚都被冻伤,为了给战士们治疗,他们就将战士们冻伤的手和脚揣进怀里。晚上睡觉的时候,大家都偎依在一起,用身体互相取暖。
“我们卫生队常常缺医少药没物资,连做梦都在想办法。”即使现在回忆起来,张立群也是眉头紧锁,一副为难的样子。
为了转移伤员,张立群他们把树砍下来做成担架运送伤员。为了给伤员洗绷带,只能敲开冰冻的河面,双手冻得红肿僵硬,手表掉在河里都没有感觉……
“出国前,所有人员都要验血型,并写在帽子上,以备急用。”张立群介绍,战士受伤转移下来后常常失血过多,这时就需要输血,库存血用完后,现场人员必须紧急献血。
有时候战士头部受伤帽子没有了,不知道血型,现场没有设备化验血型怎么办?张立群想到自己是A型血,就抽自己的血液,再把战士的血液混入其中,观察两人的血液是否凝聚,来判断对方血型……
战场上许多医务人员都是撸袖献血,大家的血液挽救了不少伤员的性命。“虽然不能上前线杀敌,但是以这种方式输血救人,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张立群回忆,她自己就献了十几次血。
兼职战地记者采访写稿,赚稿费帮伤员买“营养品”
朝鲜战场的条件极为艰苦。张立群回忆,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背着背包行军。而伤员的情况更加艰难,他们受伤后缺医少药,还没有营养品,身体恢复很慢。
由于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照顾伤员间隙,张立群被师长邱士文指名去前线了解战士英勇事迹。作为党报通讯员,她用稿费解决伤员的食品、药品等困难。
在一次采访中,张立群听战士们讲述了“两个炊事员抓获两个美国鬼子”的故事。
这两个炊事员送完饭返回途中,遇到两个美国鬼子。炊事员拿着扁担冲上去,大吼“缴枪不杀”,同时挥动着双手,比划着示意要他们投降。
对方对这突如其来的阵仗吓懵了!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举起了双手投降,被炊事员押送到部队。
张立群说,这也正印证了我军炊事兵的一个传统:“拿起大勺能做饭,背起武器能作战。”
炊事员抓获美国俘虏的故事,被文工团编排成文艺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在后来拍摄的战争影片《英雄儿女》中,也有类似的桥段。
“他们胆小怕死,以为扁担是什么新式武器呢,所以就投降了。”时隔多年,张立群记忆犹新,他们也知道我们志愿军优待俘虏,抓了还能放回去。
就这样,张立群身兼多职,既是卫生员又是通讯员,她用稿费买了营养品分给伤员。“记得当时一块钱可以买40斤苹果,有一些伤员不能吃,怎么办?我就找到朝鲜老百姓家,用工具榨成苹果汁,让他们喝下去。”
由于工作积极负责,关心爱护伤员,张立群于1952年被授予三等功。
对这些,张立群看得很淡。“作为卫生员,看到太多战士受伤了,但是大家从没有叫过哭过。”回忆朝鲜战场上的战友,她泣不成声,“有些年轻人都是二十多岁就牺牲了,他们没有成家,没有孩子,但是有老爹老娘……”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各方面都比不上美军,却取得最终的胜利。张立群认为,是因为大家明白自己是为什么打仗,大家的思想很一致,那就是保家卫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有了这种指导思想,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立群回到国内,与在朝鲜战场上认识的战友、时任20军教导团卫生队队长罗新伦结婚,此后张立群一直在部队医院工作,在老伴离休后一起回到苏州。她曾荣立三等功2次,立四等功1次。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