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坚守在新闻出版一线,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积极作为,向广大读者讲述最美的“苏州故事”。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位新闻人——宋治国。
/ 人物名片 /
宋治国,苏州日报社融媒编委会编委、苏州日报编辑中心总监。
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奋战在编辑出版一线,坚决守牢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精心编辑每一篇稿件、雕琢每一个版面,确保报纸的安全出版与精彩亮相。他主动作为,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品质,做好媒体融合时代的“记录者”“观察员”。他曾获江苏省新闻出版优青(新闻编辑类)等荣誉。
转折:在江南翻开职业生涯崭新一页
2000年,宋治国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同年进入吉林日报报业集团的都市报,先后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2012年5月,入职苏州日报社。在日报总编室夜班编辑岗位上,他扑下身子,秉承苏报老一辈新闻人的优良传统,把以往的所学所悟,在这张充满江南格调的报纸上,用心用情描绘职业生涯崭新一页。
12年的苏报编辑工作经历,3000多个夜晚,他始终坚守在新闻出版一线,以一名党报编辑的使命和担当,精心编好每一篇稿件,雕琢每一个版面,守牢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确保出版安全,倾注全部的激情向广大读者讲述最美的“苏州故事”。
从普通编辑到首席编辑,再到走上中层岗位,他在工作中始终注重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牢记党媒新闻工作者职责,勇于求变求新求质。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他积极作为,注重学习先进媒体经验,充分发挥纸媒在移动优先背景下的“深阅读”优势,运用多种“可视化”手段提靓版面颜值,提高新闻价值品质,实现了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的进一步提升。
创新:做好融媒时代的“记录者”“观察员”
创新,是一切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动力,新闻事业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工作者,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同时,更要始终保持端正的态度,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挑战。
宋治国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本领,提升综合素质。在报社的几次重大改版中,他都承担重要角色,精心策划、周密衔接,细化版面的要素构成,以“权威、灵动、贴近”的原则,保鲜苏式韵味,“融绘”精品版面,确保《苏州日报》每次都能精彩亮相。他注重承担起编辑工作者信息记录、传播和转述的职责,不断在工作中磨炼敏锐的观察力,在每天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好故事、好新闻,做好融媒时代的“记录者”“观察员”,并及时为采访部门的各种主题策划提供鲜活思路。此外,他始终注重编辑业务的总结梳理,先后在省级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两篇论文。
虽然在编辑岗位工作多年,但他时刻没有放松对采访业务的要求。他积极参与报社组织的重大主题策划,并承担重要报道任务。由他参与采写的“创新四问”系列报道和“24口古井老井迎来接力保护”消息,获得了当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和二等奖。
宋治国先后参与并出色完成了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总书记考察江苏苏州、国庆7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任务。作为主创人员之一,他与报社多部门联动,在今年7月5日重磅制作并推出了《苏州答卷》四联版特刊,集中展现去年7月以来我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生动图景,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因为业绩突出,他于2014年获评“苏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20年荣获“江苏省新闻出版优青”称号;2022年获评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连续多年在苏州日报社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至今,他先后获得全国及省各类新闻奖一等奖8项。
探索:写好采编流程再造“后半篇”文章
媒体融合,一直在路上。
自2017年起,苏州日报社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融媒改革,编辑部门的职责和流程不断随之调整。在去年8月完成的新一轮融媒改革中,组织架构、采编流程、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重塑,有的变化甚至是“颠覆式”的,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策略更加凸显。对纸媒编辑而言,选取稿件、编辑信息等都与以往有了较大的不同。
宋治国主动顺应改革需要,积极开展探索,参与采编流程再造,为融媒编委会提交了多项意见建议,有力推动改革顺利进行。比如,在选稿方式上,不再力求“大而全”,变为“少而精”;在版面处理上,逐渐走“年轻化”路线,注重青春表达,提高报纸的信息量和纵深感,全力做好采编流程再造后纸媒的“后半篇”文章。
自担任日报编辑中心总监以来,宋治国一直把培养激情活力团队、为单位贡献集体力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他以身作则,并充分发挥副总监和骨干编辑的作用,加强对全员编辑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0月,为避免疫情影响,他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和部门多名骨干组成编辑出版“小分队”,入住单位10余天,确保了党的二十大期间《苏州日报》安全出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