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中新合作”大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园区30年从一张白纸到广厦林立、从水乡洼地到产业高地华丽蝶变的“密钥”。而把蓝图变成实景,撑起城市空间“骨架”、铺就高质量发展“大道”的,正是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国资国企。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国资国企是园区建设的主力军、发展的先行军,在城市建设、产业培育、战略转型、资本集聚、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始终发挥骨干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充分体现国资国企的核心功能,成为开发区国资国企发展的典型代表。
这样的创新探索凝炼成苏州三大法宝之一“园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国企也正成为“园区经验”在新时代的践行者、输出者。
产城融合:“运营城市”理念赢“近悦远来”
这座城,既是工业集聚的高地,也是美好生活的居所,既有“经济之强”,又有“人文之厚”。
每到周末夜晚,无数人潮涌向国家5A级景区金鸡湖畔,只为一睹焕新升级的光影水秀风采;国庆前夕,《飞翔》雕塑揭幕,与《圆融》雕塑隔湖相望,仿佛在“畅叙”中新合作友谊。初次来园区考察或旅游的客商、游人,无不惊叹:“‘工业园区’怎会如此宜居?”
事实上,园区自开发建设之初就目标明晰——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实行产城融合整体设计。
国资国企以舍我其谁的魄力,立足时代命题,以“运营城市”的理念扮演了投资者、建设者、运营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加快产业要素集聚,提升商贸服务能级,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功能不断跃升。
建设初期,中方财团与新加坡财团组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开展启动区“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成片开发,同步推进招商引资,推动先进产业快速集聚。
发展的大潮滚滚向前,国资国企迅速起势。一批承载不同使命的国企陆续成立,登上园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舞台,勇担城市运营、产业升级的职责。
在政府引领的“统一规划、成片开发、持有经营”模式下,国有资本加快布局多个产业领域。园区2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肌理,都凝结着国资国企的智慧和胆识。建设高峰期,国资国企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比重常年维持在30%左右。国资国企引领带动,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特征。
搭建城市骨架,既大开大合,又着眼精细处。
30年来,园区国企坚持把“民生小事”当成“发展大事”,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擘画最美民生画卷,托起“稳稳的幸福”。
新建元集团建成的19个邻里中心星罗棋布,已是国内社区商业领域的“金字招牌”;新时代集团运营的遍布东南西北的市民中心,让街道与中心城区享受均等的文化供给;市政服务集团承担城市运营和维护职能,既提升城市“颜值”,又优化城市运行,还以科技赋能夯实智慧城市底座;重建公司领衔城市更新,半岛公司、酒店集团等提供文体旅服务保障,科教公司、疾防中心等为院校服务、公共卫生保驾护航。这些,都实现了国企经营与公共服务的完美契合。
三十而立,城市向新。
当前,园区正探索“让城市更有品位、让民生更有温度”的城市运营新模式,打造苏州城市新中心。
国资国企承担和深度参与的苏州东站枢纽及综合开发项目,阳澄南岸创新城、吴淞湾未来城等重点区域开发,金鸡湖右岸区域和城市活力提升等工程陆续启动、加快推进,继续以绣花的精细活为城市精耕细作。
一流的发展环境,让园区成为近悦远来的梦想“起锚地”。
产业强区:扛鼎之力培育新兴产业
城市骨架拉开,产业即是血肉。
姑苏城东的“低洼水田”,如何华丽蜕变为“非凡园区”?国资国企是当仁不让的新引擎、孵化器、领跑者。
国资国企始终奔跑在产业培育的第一线,通过构建载体投入、资本投入、服务投入等全维度培育矩阵,助力园区建起科技浓度高、创新成色足、发展动力强的产业高地。
建设之初,就锚定产业立区、产业强区目标。按照园区“十个一”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总体部署,国资国企重点立足“选择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搭建一批公共平台、打造一个品牌展会”的基本思路,在新兴产业培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步入新世纪,科技公司、元禾控股、生物公司、纳米公司等国企先后成立,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等产业园先后建设运营,国资国企搭建起“载体支撑、股权投资、平台服务”为主体的全方位产业培育体系。
由此,以三大产业园为代表的国企产业载体群,以元禾控股、园丰资本为代表的国企基金管理机构,以各类专业服务平台为代表的国企产业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性扶持、市场化运作和专业运营,凝聚起园区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扛鼎之力。
开拓创新,步履不停;载体先行,资本跟进。
目前,园区国企已建成1000万平方米产业类载体,占全部载体比重超50%,培育了全区60%的上市公司,集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0多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90多家,成为孕育科创种子、涵养创新生态的“摇篮”。
国资国企持续加大资本性投入,尤其加大对产业基金的组建和参与力度,为园区新兴产业“添柴助燃”。至今,国企累计参与管理基金190余只,投入园区的资金超90%都投向了两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成为培育优质企业项目的“源泉”,国企各类服务平台也成为政府服务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今年初,园区公布了迈向新型工业化的“路线图”: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作为产业升级的先行军,国资国企将持续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以强化载体支撑、加强股权投资、提升平台服务为抓手,加快产业培育体系。
这片产业高地,正孕育着澎湃潮涌的新质生产力。
开放合作:“走出去”发展输出“园区经验”
30年风雨兼程,开放合作是不变底色。
从中新合作中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果,又将之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国资国企凭借开发区建设运营的整套经验,成为凝炼“园区经验”的实践者、输出“园区经验”的行动者。
2006年,以苏宿工业园为起点,国资国企以合作共建开发区和市场化项目“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在政府主导、市场化合作和对口援建等模式下,深入推进以区域综合开发为主的国企“走出去”战略。
苏宿工业园,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苏州工业园区首个“走出去”项目,其开发建设与复制推广“园区经验”的时代命题紧密挂钩。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首个跨区域合作项目,被列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国资国企在“走出去”中输出“园区经验”,不仅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也形成了完善的机制模式。
一方面,建立了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及沟通协调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中新集团作为最早实施“走出去”的龙头企业,在土地一级开发基础上衍生二级开发、物流、人力资源等业务,带动兄弟国企“抱团”出击,整合国企各自的开发、设计、融资和运营等专业优势,提升了园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园区经验”持续对外辐射,构建起江苏南北挂钩合作、长三角一体化、苏州市域一体化和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四位一体”合作发展格局,打造了合作发展的典型示范。目前,以中新集团、新建元集团为龙头的园区国企共建合作园区11个、总面积36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可复制的“走出去”机制。
“园区经验”,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江南北。
改革创新:市场化路径提升经管效能
让服务回归政府,让企业回归市场。
推进政企分开,坚持市场化发展,是国资国企始终坚持的发展导向,也是改革创新的关键一招。
——创新国资监管。早在2005年,园区就借鉴淡马锡经验,设立投资决策、审计、薪酬三个专业委员会,建立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独资公司“两位一体”的监管架构,深入推进分级授权管理,奠定了科学高效决策和政企联动管理的扎实基础。
国资国企发展壮大,体制机制持续创新。2014年,继续推进国资监管和资本运营“政企分开”,国企董监事会实质化运作。近年来,进一步形成了以分级授权为支撑的三级国资监管架构体系,并加快完善“1+N”监管制度体系,构建起国资监管的“四梁八柱”,这也成为园区国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创新国企经营。中新集团作为中新合作载体,中方财团作为中方投资主体,在成立之初就推行股权多元化,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新集团于2019年登陆A股资本市场;元禾控股作为创投机构,在与国际知名机构合作中实现“学着做→合着做→独立做→领着做”的跨越发展;恒泰集团以企业化运作方式保障人才住房需求,累计为15万人次青年人才提供安居服务;酒店集团实现了从早期委托品牌管理到管理输出的阶梯式发展;新建元邻里中心品牌输出到近30个国内城市……
——强化资本运作。园区国资国企较早涉足资本市场,曾于2003年发行苏州第一支企业债券,陆续在保险资金、境外债、自贸区债等直融产品创新领域屡屡创新。与此同时,把资产证券化作为推动重资产公司转型的重要抓手,园区投控公司大力推动,截至2024年10月底,园区国企累计发行约300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中公募REITs是全国首批、江苏省首单,类REITs包含社区商业、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领域多个全国首单。
添活力、增动力。园区国资国企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保持领先地位,AAA主体信用等级国企达8家,经营水平、财务状况等综合发展优势持续凸显,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三十而立,革故鼎新。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晓红表示,下一个30年,园区国资国企将加快推进从开发建设者向资源整合者转变、从任务执行者向战略实施者转变、从政策赋能型改革向自我革新型改革转变、从保障社会民生向提升城市能级转变,当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产业升级的先行军、民生保障的先锋队、合作发展的排头兵、改革创新的探索者,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作出更大贡献。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