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园林为底、绿色为脉,勾勒“城园共生”新画卷——
向绿而行,苏州的当下与未来
春意融融,正是踏青好时光。网师园里,盛放的二乔玉兰引来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凤凰街头,簇拥成团的杜鹃、紫薇让往来游人惊喜连连;金鸡湖畔,三五“数字游民”抱着笔记本在樱花大道的长椅上敲着代码……古典雅韵与当代风华共染一城花事。
春日繁花是苏州城市绿化成果的生动展现。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率40.45%、绿化覆盖率44.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5平方米。这座“园林之城”,运用古典造园智慧丰富了现代城市的基因图谱。
一城花路织就诗意栖居
“3月的苏州,将迎来一万次春和景明”,这句话今年在社交媒体上爆火,成为苏州的一张诗意名片。在晴好天气的助力下,苏州各大园林景区近日人气高涨。上周日(3月23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姑苏区阔家头巷,发现网师园外排队长达100多米。众多游客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一睹梯云室旁二乔玉兰的绰约风姿。
90后李卉与好友特地从安徽宣城坐高铁赶来,这已是她本月第二次到访苏州,自觉对逛园林已颇为熟悉,便打算现场购票,却没想到遭遇“滑铁卢”。“我想着上周买的还是淡季票,进园林应该不难,哪晓得是淡季票价、旺季人流。”李卉无奈说道。看到余票显示为“0”无法购票,她仍不放弃,一直在园外刷票。经过无数次“刷屏、买票、提交”的重复操作,她们终于成功抢到票,如愿拍到了那心心念念的“浮光跃金”。
李卉堪称苏州的“铁粉”,几乎每年都要来旅游几次。而在这两次古城穿梭之旅中,她收获了诸多意外惊喜:路过苏州大公园、桐泾公园等城市公园,无需进园就能窥见园内景色;凤凰街、带城桥路、道前街、人民路等地,沿途绿化带与花箱景观纵横交错,美不胜收。“走在苏州,就像走在‘花路’上,随意一瞥、随手一拍皆是风景。”李卉激动地告诉记者。
而苏州的美远不止这些,经典“网红打卡地”东园经过3个月的升级改造,拆除沿街围墙,实现现代城市公园与古城“零距离”交融;街角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郁郁葱葱,淡雅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苏式慢生活如宣纸晕墨般漫向街巷。
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北部的白塔西路,全长约780米。道路两旁的重阳木于1980年种下,如今长势极为茂盛。每年夏天,树冠相互连接,白塔西路就成了一条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
无论身处园林深处,还是漫步街头巷尾,抑或是走进乡村郊野,都能深切感受到苏州这座“大园林”的独特魅力。
园林智慧焕活城市绿脉
苏州园林曾是古代文人的精神栖居地,其“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四大要素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态智慧的凝结。如今,这些基因被注入城市公共空间:截至2024年底,苏州累计建成600余处口袋公园,桥下空间、街角绿地、社区空地均融入园林美学,形成精致优雅的“微缩景观”。
位于姑苏区的双亭园口袋公园,融入沧浪亭的漏窗、拙政园的月洞门,配以飞檐翘角的亭台、精致典雅的花街铺地、造型别致的太湖石,古典园林的优雅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来到苏苑新村住宅区内的苏苑公园,茵绿广阔,乔灌成林,池馆水榭掩隐其间,漫步其中,步移景异。
除了出众的颜值,苏州还以营造园林的匠心打造绿化的“内在品质”。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城市绿化处副处长周婷婷介绍,苏州绿化以“季相分明”为特色,注重一地一景。春天有海棠、樱花绽放,秋天可赏银杏、枫香变色,冬天则有常绿乔木装点。在植物配置上,本土树种与引进品种并重。这种“色彩斑斓、层林尽染”的景观,让城市宛如一场动态的自然艺术展。
苏州城市的绿意,不仅能让人体验到移步换景的造园手法,还能感受到充满烟火味和文化气息的市井生活。每逢晴好日子,东园的大草坪上总会“长”满年轻人,他们一起“孵太阳”“祛班味”,打八段锦,松弛感十足。依托“公园+”模式,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无独有偶,在苏州公园、桂花公园等地,市民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树木铭牌上的二维码,便能知晓植物的信息。这得益于苏州城市绿化植物科普信息库的建成,该库建设历时一年,完成了300种城市绿化植物的科普信息编纂,每种植物的科普信息都配有对应的科普二维码。植物拥有了专属“身份证”,公园也成为“教材”丰富的自然课堂。
全民执笔点染生态图景
长期以来,“园林之城”“公园城市”“国际湿地城市”构成了苏州发展的完整蓝图和美好梦想。翻开2024年苏州园林绿化和林业系统的项目清单,完成108个古建修缮和厕所改造项目,完成187个生态建设项目,提升改造绿廊绿道120里、公园及小微绿地220个,发布首批公园名录100个,开放共享公园绿地30处、293.5万平方米,新建及改造绿美村庄11个、省级森林步道3条、营造林3.07万亩……5大类30余个成果清晰罗列。
数据背后,标志着这些年苏州城市绿化建设的主题——系统推进“生态筑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乐享园林、苏式生活”五大行动,构建“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苏式幸福新图景。从《苏州园林名录》《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苏州市绿道建设实施指导意见》等政策,到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公园城市百千万工程”,苏州始终以顶层设计引领绿化布局,强调城区与县区联动,郊野公园与社区绿地互补,形成“点、线、面”全覆盖的生态网络。
在实施过程中,苏州积极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格局。去年12月,得益于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推出的“花润万家—社区同心花园”惠民项目,景德路雍熙寺弄里的两处破败花坛摇身一变,成为街巷中的风景线。这种由政府主导、设计师出方案、企业捐资、居民认养的“社志融合”模式,已打造6处同心花园,总面积504平方米。“同心花园为古老小巷带来改变,更成就了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家住雍熙寺弄的市民张回冬感慨道。
同月,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道前、留园两个支行附属沿街绿地改造为公共景观,该项目由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方案设计、全过程技术指导,业主配合实施,使得绿化不再是“政府工程”,更成为全民共建的苏式生活。与此同时,苏州还将“认建认养”作为口袋公园建设的新补充形式,鼓励、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参与绿化工程建设,形成多元化绿化投资格局。周婷婷介绍,目前全市共有46家企业认建认养42个项目,面积约22.2万平方米。
这方寸间葱茏浓缩着的,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绿色密码”——政企协作的共治智慧、产城相融的共兴实践、人城相悦的共享图景,在此交织成章。见微知著,当目光延展至整座姑苏城,一幅传统肌理与现代文明共振的生态长卷正徐徐铺展。(记者 凌欣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