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市疾控中心正开展春季查螺工作,聚焦既往有螺环境,对钉螺残存情况进行排查。苏州市疾控中心血地寄病防制科科长吴敬之介绍,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一旦接触含尾蚴(血吸虫幼体)的“疫水”,仅需10秒,尾蚴就能钻进皮肤,导致感染。他提醒市民,若发现钉螺切勿触碰,应及时上报当地疾控部门。
钉螺个头很小,呈圆锥形,长度不超过1厘米,宽度不超过4毫米,大小类似一粒稻谷。作为一种非食用螺,钉螺多栖息于半干半湿的环境,如湖滩、河道两侧、沟渠、林地等潮湿地带,钉螺一般不在水面以下生长。
吴敬之介绍,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引发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日常生活中,插秧割谷、防汛抢险、捕鱼捞虾、游泳嬉水、洗衣洗菜等涉水活动都可能使人感染此病,且接触疫水次数越多,感染概率越大。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
上世纪50年代,苏州曾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地区之一,下辖的10个市(区)中有9个为历史流行区域。经过60多年的持续防治,自1987年起,苏州已连续38年无本地感染病人。然而,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钉螺生存的环境始终存在。受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及植被变化、查灭螺效果、苗木移栽以及监测力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国各地包括苏州的钉螺面积均有回升趋势。
鉴于此情况,苏州市疾控系统每年持续开展查螺工作,发现残存钉螺将同步进行灭螺工作,力求从源头上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保障市民健康。从近年来的排查结果来看,苏州市每年新发现的残存钉螺环境面积仍处于历史低位,且发现的钉螺均为不含血吸虫幼虫的阴性螺。
吴敬之提醒广大市民,前往陌生地区前要先了解当地血吸虫感染情况,避免在有疫水风险的区域下水嬉戏、取水或进行生产活动,以防血吸虫感染。一旦接触疫水后出现皮疹或发热症状,应尽早到医疗机构进行确诊治疗。市民若在苏州市内发现钉螺,切勿触碰,及时上报当地疾控部门。(记者 罗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