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9个月的精心改造,苏州山塘街西段的星桥菜场以“山塘星桥坊”的全新面貌正式亮相,今天(5月1日)起试运营。这座始建于1953年、承载着“老苏州”记忆的老牌菜场,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融合现代商业与文旅元素,完成从传统“菜篮子”到复合型生活空间的华丽转身。
走进占地1400平方米的星桥坊,其“菜场+市集”的创新布局令人眼前一亮。5月1日率先试运营的菜场区域,37个摊位规划有序,蔬菜、水产、肉类、干货等民生品类一应俱全;而将于5月中旬开放的文化市集,则汇聚非遗手作、文创体验、苏式美食等特色业态,形成“烟火气”与“文艺范”并存的消费场景。
星桥坊的改造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其标志性的苏式砖墙、木人字桁架及铁螺丝加固工艺被完整保留,施工团队对屋顶桁架、墙体进行细致修复,在延续历史肌理的同时,全面升级硬件设施。消防疏散系统、通风空调设备焕然一新,摊位按干湿分离原则重新规划,既消除安全隐患,又显著提升购物环境舒适度。“外观更漂亮了,但还是记忆里的老味道!”虎丘街道桐星社区居民王阿姨看着改造后的菜场感慨道。
在业态布局上,星桥坊坚持“民生为本、文化为魂”。一方面,菜场经营面积650余平方米,摊位整齐划一,重点保留眼镜生粉店、老钟肉铺、茨菇片摊、水产店、酱菜店等经营超30年的“明星摊位”,让老苏州熟悉的叫卖声、刀工声、油香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管理方从本土口碑、引流能力等维度精选商户,确保菜品新鲜、价格亲民。“环境好,东西全,我现在天天来这儿买菜!”市民徐老伯评价道。
依托毗邻山塘街景区的区位优势,星桥坊精准定位“本地生活圈+文旅消费带”,实现功能跃升。面向居民,它是便捷的日常采购场所;面向游客,它则变身姑苏文化体验的“微窗口”。非遗工坊、文创小店、咖啡轻食等年轻业态的引入,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30分钟延长至2小时以上。(记者 王可 通讯员 程婷)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