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多家电商平台集体发布“仅退款”规则修订调整声明。根据修订内容,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的“仅退款”申请将不再由平台强制介入,而是交由商家自主处理,将更多协商空间还给商家和消费者。“电商平台即将全面取消仅退款”这一话题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仅退款”即通过平台申请退款不退货。一开始,该规则应用于拼多多平台的生鲜售后服务。2021年,拼多多将其推广至全品类商品,随后逐渐演变为淘宝、京东等平台的“标配”。
“仅退款”的退烧,对当前电商生态带来重大影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部分“拍手叫好”的商家、“觉得天塌了”的“羊毛党”,不少消费者也担忧维权成本增加。未来,这场规则改变后的天平将偏向何方?
商家诉苦
“仅退款”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仅退款”推出的初衷是为了缩短维权时间,提升用户体验。记者了解到,“仅退款”推出后确实对不良商家起到了震慑作用,然而“一刀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衍生出的“羊毛党”滥用规则,导致诚信商家赔了钱又折了货。
“为了及时止损,我决定关闭店铺。”在常熟从事服装电商业务的刑志超坦言,2023年底又一次收到的“仅退款”申请,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年前后,刑志超入驻拼多多平台经营双面呢女装。刚开始,店铺以性价比高为卖点,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好景不长,“仅退款”的盛行导致退货率逐渐上升。据刑志超估算,2023年,其店铺大概增加了8.6%的退货率,这个8.6%中又以“仅退款”为主。他进一步解释道,因为用户试衣习惯,服装店铺本身退换率高,其店铺的退货率大概在58.6%左右。以一件成本150元、销售量5000件的羊毛大衣为例,其产生的2930件退货中,就存在430件左右的“退款不退货”,造成刑志超64500元的直接损失。“本来就是薄利多销,赚的钱还不够赔的。”刑志超说。
“仅退款”为什么“杀伤力”这么大、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最近使用过这一功能的苏州市民晓晓向记者介绍:“只要向商家反映发错货、有瑕疵等问题,平台就会自动弹出‘仅退款’选项让我选择。”从她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在发图给商家证明商品发错颜色后,“拼多多官方”会跳出一个方框,显示“识别到商家没有处理好您的问题,可选择以下解决方案”,并给出“全额退款、退款3元,不退货、退货退款,帮你承担运费”三个选项。与此同时,商家直接被平台禁言,除非消费者点击蓝字才可与其继续沟通。
由此可见,“仅退款”规则通过平台智能识别,几乎为消费者提供了无条件选择“仅退款”的机会,这就让一批“羊毛党”有机可乘,造成商家钱货两空。而碰到这种现象,商家能申诉吗?对此,苏州一家电商店主黄嘻嘻透露,只有极少数情况成功追回,大部分没有驳回的机会。
消费者担忧
取消“仅退款”失去网购安全感
规则的转向,在消费者端也有不同声音。
上个月,在苏州从事花艺工作的小敏网购了一盒包装袋,价格不高,只要10多元钱。但小敏收到货后,发现色差严重,严重影响了工作任务的完成。经过沟通,商家只同意退货退款且不愿意承担运费,这意味着,小敏要倒贴邮费才能退款。这时候,她只能使用平台的“仅退款”功能避免自己的损失。“和商家扯皮也扯不过,维权成本太高了。”当听到平台将调整“仅退款”规则的消息时,她感觉网购失去了“安全感”。
“90后”芳芳则认为,“仅退款”被部分人滥用,会让蒙受损失的商家想办法降低成本、以次充好,最终导致诚信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买单。“取消‘仅退款’,或许能推动商家提升质量,让其他消费者跟着受益。”她说。
记者观察到,目前各电商平台并没有完全取消“仅退款”,只是在售后规则中对该表述进行了修改,对新规处于意见征集阶段。如拼多多在售后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商家应在用户提交退款无需退货申请后36小时内进行处理;抖音电商表示“充分支持商家与消费者自主协商解决售后问题,非必要不介入”;京东去掉平台有权执行退款不退货文案;淘宝更新的《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提到,若买家退货存在困难,卖家应提供必要的协助……
记者登录淘宝等平台发现,依然有单独的“退款”选项。黄嘻嘻认为,“取消仅退款”的趋势已然明朗,平台将规则重心从平台强制转向协商解决,是在通过柔性调整试探市场反应。
浩信(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宗峦表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未明确是否取消电商平台“仅退款”规则,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消费者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现在平台的做法仅仅属于商业、行业范围内的自主调整。“从法律层面上讲,取消该政策时,平台须履行充分告知义务,避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商家也须确保售后流程的公平性,防止利用格式条款推卸责任。”他补充道。
专家观点
构建健康消费环境有助三方共赢
曾经,由于推动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仅退款”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如今的情况也并非倒退。”苏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师朱冬梅认为,取消“仅退款”是对“劣币驱逐良币”生态的纠偏,将引导商家从简单粗暴的争夺流量、价格竞争转向精细化信用管理,推动买卖双方共建信任生态,形成新的动态平衡。
位居全国县市电商竞争力百强榜单第六名的常熟市,依托成熟的服装产业带,集聚了一批优质电商。对于“仅退款”规则调整后带来的影响,常熟市电子商务协会办公室主任陈燕红认为:当前,消费者可能因失去“仅退款”兜底保障而对平台产生疑虑,尤其在新用户购物或高客单价商品交易中,退货门槛的提高可能影响购买决策。但总体来说,在平台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取消“仅退款”可以督促商家提升经营自律性,未来将更考验自身的服务售后能力。“服务不好,客户也会流失到同行那里。”她说。
部分商家同样持类似观点。“实体店从未有过‘仅退款’,但通过品质和服务,我们依然能留住客户。”苏州工业园区CHiO女装店主欧仔爸爸认为,电商也应回归商业本质——用产品说话。
今年淘宝将上线店铺真实体验分、佣金激励等相关举措,进一步促进行业回归良性竞争,这类新举措正吸引新卖家进场。“感受到了平台营商环境在优化。”苏州蟹农王涛告诉记者,之前生鲜产品不敢轻易进入电商市场,但规则更加完善后,他计划等今年大闸蟹上市时,也开始尝试布局电商平台。
“无论如何,公平公正、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需要建立在保护好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之上,这才是共赢之道。”张宗峦认为,电商平台作为平衡商家和消费者的重要一环,可制定相应的《争议处理指引》,明确“仅退款”适用场景,并要求商家公示售后政策,以强化信息透明与加强市场监督,保留消费者向平台投诉的权利。他同时提醒大家,即使平台取消“仅退款”,消费者仍有权在7日内无理由退货(定制商品等除外),若商家虚假宣传或售假,消费者也可主张“退一赔三”。此外,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应该留存订单截图、聊天记录、商品瑕疵、交易记录等证据,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记者 时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