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小组设计的面料方案被恒力车间师傅采纳优化了!”暑假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艺学院大三学生们在校企联合成果汇报会上兴奋地分享。这一消息的背后,正是我市高端纺织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深化合作的缩影。
恒力集团、苏州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3所本科院校、13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机构、3家行业组织和11家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高端纺织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苏州高端纺织“一根丝到一块布”的全产业链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
技术反哺与教学革新双驱动路径:双向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产教融合共同体也是校企命运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主体”作用,构建高端纺织产业人才发展新格局。面对行业技术瓶颈,校企联合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攻关。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恒力集团挂职的教师赵兵因此过上了“跨界人生”:白天在车间调试纺织设备学习,晚上备课当讲师,周末还泡在实验室搞研发。“刚去时特别懵,学的理论在企业‘水土不服’。为啃下这些‘硬骨头’,我每天把设备操作手册翻到卷边,终于在3个月后找到了突破点。”他牵头研发的新型面料技术,不仅解决了企业多年的技术瓶颈,还把联合研发过程中发现的行业共性难题,转化为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来源,获奖颇多。
赵兵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持续探索创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2染整01班学生王文侠在他的指导下,共同投身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发工作。自2022年9月起,王文侠便加入了赵兵的人才工作室,参与相关技术的探索。一次,王文侠在养老院做志愿者服务时,看到老人感冒发烧时头上贴着退烧贴,突然萌生想法:为何不把柔性压力传感器做成贴片式,直接贴在皮肤上?这样或许能解决行业内灵敏度和准确性差的痛点。这一创意提出后,赵兵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持续指导,从技术方向把控到实验方案优化都全程参与。此后的600多个日夜,在赵兵的指导下,王文侠与团队不断实验探索,反复调整工艺参数,相继完成银纳米线、迈克烯、蚕丝基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及测试工作,最终将这一创意变成了实物产品。
校企师资联建形成的“双师互育”机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院教师深入恒力集团,恒力集团的骨干走进学院课堂,做起了学院的产业实践导师。他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学院老师们的理论知识,更是自己积累的操作经验,“和学生交流时,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常给我启发。上个月,我们一起讨论改进了一些设备的维护流程,让故障率降低了很多,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恒力集团技术骨干胡燕杰感叹道,这种混编师资团队将产业经验与教学课堂有机结合,既帮助学生深化专业认知,也助力企业员工提升理论水平,实现双向赋能。
“双师”互育新生态与学历技能双提升:构建人才培养闭环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校企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融入“三有”动态课堂。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尹伟民强调:“深化产教融合要坚持守正创新,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走深走实。”如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案例,正是企业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人才基础。
以王文侠为例,在赵兵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快速成长,先后获得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决赛铜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谈及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的成长,她感慨颇深:“特别感谢学校和恒力集团搭建的平台,让我能在真实的项目中锤炼技能。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竞赛荣誉,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送教入企”“定制化培养方案”等创新举措开辟了新通道。目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有225名职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历提升与技能强化。恒力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康爱旗表示:“作为共同体牵头企业,恒力将全力打造共生共长的发展平台,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益南表示,学院将与各成员单位携手,共同谱写纺织教育新篇章,共创纺织产业新未来。
(记者 袁艺 实习生 朱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