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为“荷”而来——小小市集见证城市治理变迁
时间:2025-07-26 19:17:53 来源:名城苏州网

  2025年的这个夏天,位于苏州古城中心的一条老街——白塔西路上的“荷花市集”火了。

  01

  四方宾客,为“荷”而来

  游客们循着小红书、抖音寻到了这个江南市集。网友们纷纷晒出以苏州园林、古城街巷为背景的“荷花大片”。这份夏日限定浪漫,成为姑苏文旅的新标签。在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浏览量已超亿次

  手捧一束精心挑选的清荷,上海的袁女士评价,“既有水乡诗意,又有市井温情。”河南的李女士特地来到苏州,只为感受这份“小而美”的江南浪漫文化。

  百米花市,人声与荷香交织:卖花人的吆喝清脆,荷叶包裹花束的沙沙声细碎,果香清甜浮动。

  谁能想到?

  曾经,身患重病的太湖边老农沈秋云没想到,如今,她和老伴虽已年过七旬,但依然能靠着勤劳双手,把这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曾经,在街头挑着担子东躲西藏的本地果农张小兰也没想到,今天,能挺直腰板,乐呵呵地自称一声“花老板”。

  02

  从“荷”而来?

  “当年能作出这个决定,实在不容易,但为了百姓生计,不妨大胆一试。”原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分管副局长王京,如今退休后,偶尔也会漫步于这个花市之间。回望当年,她眼中尽是欣慰与值得。

  那时,挑担进城贩卖时令瓜果的本地农民常在街头巷尾与城市管理者“捉迷藏”。秩序与生计,如同天平的两端,该如何权衡?

  转折,始于16年前。

  2009年6月,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现: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疏导治理无证流动摊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开辟“季节性水果临时销售点”,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中旬。

  一个看似冒险的决定,却悄然扭转了治理的惯性。从“堵”到“疏”,为时令瓜果,也为谋生的农人,让渡出一方“喘息”空间。接过白塔西路管理重任的许丙峰那会儿才刚入职一年,看到这样的举措落地,他的心中不由为之一振。

  延伸,发生在5年前。

  2020年5月,苏州市姑苏区城管委结合前期经验,推出新一批“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将销售品类从瓜果扩展到所有本地农特产品,时间从夏秋延伸至四季。枇杷、杨梅、桃子、杏子、李子、荷花、莲蓬、菱角……自此,这条小街上,花香馥郁,果香不断。本地农民多了个收入来源,也和四方宾客分享着江南的收成与美好。

  跃升,在2025荷香最浓时……

  这个夏天,随着“荷花市集”突然走红,于是,摊点从十几猛增至近百,日均人流激增近万,每天垃圾清运量达七八十桶……今年3月才调来这个路段的姑苏区拙政园片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玉昌半开玩笑地说,“虽然这一切来得太快,不过,更精细化的管理方案正在酝酿,我们还要引导经营者做好自治共建。要把好事办好,让‘网红’成‘长红’。”

  03

  为“荷”而变?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姑苏老街上这个坚持办了十多年的市集给出了答案:城市治理原来可以与烟火浪漫共存

  给农民自产自销的农特产品“让”出一点空间,看似是城市管理的“退让”, 实则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蝶变”

  从严格“禁止”,到智慧“疏导”,再到温情“呵护”,这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更是从刚性管理向社会经济文化精细服务的“落地开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或许就藏在对街头巷尾最接地气营生的包容,藏在对平凡烟火与个体尊严的尊重,藏在对和谐美丽城市的携手共建之中

  04

  荷之韵,“荷荷”之美!

  据宋代《吴郡志》载:“六月荷花市,阊门至枫桥舟楫不绝”,道出姑苏赏荷传统。

  千百年来,纤尘不染的荷花不仅是江南水乡的夏日风景,也成为颇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和平、和睦、和谐。一种比荷香更悠长、更有力量的气息,就这样,无声无息弥漫在了熙熙攘攘的花市之上。

  2025年7月18日,75岁的沈秋云阿婆圆了多年来的一个梦,她终于来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照片上,她手中抱着一束粉荷,笑得无比灿烂。

  精细化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有序规范与城市烟火在制度创新中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城市治理正通过持续迭代的“微更新”演变,在秩序与活力间,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答卷。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