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苏州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昨天(8月18日)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阳光依旧火辣,早晨的最低气温为27.8℃,白天天气晴好,截至16时,最高气温上升到36.2℃。
18日到19日,华南仍有强降雨,与此同时北方维持多强对流天气的格局。三伏天即将结束,但未来10天我国中东部高温天气仍将盛行,多地闷热感十足,体感温度高。受副热带高压增强影响,苏州未来10天仍将持续高温,19日到22日气温逐渐上升,最高气温甚至可能达到38℃;22日到23日有局地雷阵雨;23日到27日最高气温略有下降,最高气温在36℃~37℃之间。
苏州市气象台预计,19日多云到晴。东南风4~5级、阵风6级。19日早晨的最低气温在28℃左右,白天最高气温在37℃左右,紫外线强度强。苏州市气象台18日继续发布了高温报告和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20日晴到多云,气温在28℃~37℃之间。
链接>>
高温可能诱发脑血管急症。由于部分症状和中暑相似,“热中风”很容易被误判、延误治疗。专家提醒,一旦高温下出现头晕、恶心等预警信号,可以按照“120”口诀快速检查,发现问题要马上救治。
上周末,63岁的杨阿姨冒着高温出门办事。去的是熟悉的地方,她却出现迷路、头晕乏力等现象。怀疑有点中暑,她便回家,希望能通过休息缓解。但很快,她又出现口齿不清、口歪眼斜等症状,被家人赶紧送到市立医院急诊。
检查显示,杨阿姨大脑右侧主干血管有一处严重狭窄,多根旁支血管缺血形成脑梗死,进而导致多处脑组织“罢工”,影响身体机能。经过急诊溶栓、血管内球囊扩张等一系列针对性诊疗,她的意识、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逐步恢复。
“高温天气很容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即‘热中风’。”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董晓峰介绍,杨阿姨本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温天气下,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血管扩张、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出现凝血,诱发中风。此外,高温天,一些市民经常会将空调开得很低,如果进出房间时冷热交替变化太快,会影响血压、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如何区分“热中风”和中暑?董晓峰说,关键要看患者是否有局部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具体来说,如果发现身边人出现头晕乏力、口齿不清等症状,可通过“120”口诀加以辨别,即是否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如口角歪斜;2只胳膊平举,有无一侧无力下垂;聆(0)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有一项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拨打120呼救。(记者 邵群 朱瀚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