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悄然攀升,这个被称为“癌中之王”的疾病,早期症状隐匿,不少患者确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苏大附一院胰腺病中心医生提醒,定期进行相关专项筛查非常重要。
从去年起,72岁的张先生频繁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起初他以为是多年的老胃病又犯了,便自行服用胃药,症状得到缓解后,他便没太在意。然而今年年初,情况急转直下——短短一个月内,他体重骤降十多斤,皮肤也明显发黄。在家人的反复催促下,他这才前往医院就诊。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张先生的胰腺上长了一个3厘米大的肿瘤,且肿瘤已压迫胆总管,这才引发了黄疸。随后,张先生转至苏大附一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幸运的是,治疗成效显著,他随后顺利接受了根治性手术。目前,他正在医院接受后续治疗,身体状况也在逐步好转。
苏大附一院胰腺病中心主任医师薛小峰介绍,胰腺癌早期症状极为隐蔽,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胃炎、胆囊炎发作,或是当作糖尿病的症状处理,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他提醒市民,常规体检不能只满足于“基础套餐”,尤其是40岁以上,有上腹部疼痛、短期内体重骤降、突然新发糖尿病等相关症状,或者有家族疾病史的人,可以增加胰腺专项筛查项目,以便能尽早发现潜在风险。
薛小峰介绍,胰腺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兼具调节血糖和分泌消化酶等内外分泌功能,堪称人体的“化学工厂”。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近两年胰腺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并呈现出发病人群年轻化的趋势。
在饮食方面,高油高脂食物对胰腺的伤害不容小觑。这类饮食会持续刺激胰腺,促使其过量分泌消化酶,让这一器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久而久之,胰腺不堪重负,最终可能引发炎症,甚至有癌变的风险。与此同时,代谢紊乱与胰腺癌之间形成了“双向伤害”的恶性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非糖尿病者高出许多,而肿瘤本身又会破坏胰岛细胞,导致血糖骤升,进而形成“糖尿病-胰腺癌-血糖失控”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相应的,科学预防胰腺癌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入手。”薛小峰表示,首先,调整饮食结构至关重要,建议减少高温油炸食品的摄入,改用蒸、煮、炖等更健康的烹饪方式;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其次,必须戒烟限酒,减少有害物质对胰腺的刺激。此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也不容忽视,这有助于维持胰腺的正常功能。对于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史、长期吸烟、糖尿病患者等,建议每年进行增强CT或增强核磁共振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实现早筛早治;普通人群在常规体检时也应加入CA19-9肿瘤标志物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同时,积极管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预防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记者 李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