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一觉醒来竟然面瘫了 夏秋交替季别贪凉
时间:2025-09-20 10:18:34 来源:姑苏晚报

  夏秋交替之际,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但白天气温仍可能维持高位。我市中医师提醒市民,夏秋转换阶段是面瘫、颈椎病、腰椎扭伤等疾患的高发期,大家要注意防风防寒,避免冷风直吹,谨防“邪气”袭人。

  清晨醒来竟口眼歪斜

  32岁的李女士平时比较怕热,夜间一直习惯开着空调睡觉。近日苏州气温有所下降,但她并未调整空调温度。前两天清晨,她起床刷牙时忽然发现嘴角漏水,照镜子时大吃一惊——右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嘴也歪向一边,面部表情失去控制。她赶紧前往家附近的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中医科医生经过详细检查,诊断她为“周围性面瘫”。医生分析指出,睡眠时人体处于放松状态,面部毛孔张开,此时持续的冷风直吹会导致面部神经血管发生痉挛,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神经组织缺血水肿,最终造成面瘫。

  50岁的陈先生则在淋了一场秋雨之后,感到颈肩部僵硬不适,第二天清晨醒来时,突然“落枕”,头部无法自如转动,还伴有上肢麻木。医生经过问诊和系统检查,发现他原本就存在颈椎退行性病变,此次淋雨后未及时更换干衣物,夜间睡眠时颈部持续受寒,导致局部肌肉痉挛收缩,进一步加重了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诱发了颈椎病急性发作。

  “最近门诊中这类患者明显增多,他们往往存在‘三不’误区:即不注意温差变化、不及时调整空调温度、不重视局部保暖。”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高桂欢表示,这些因素最终导致风寒邪气侵袭面部阳明经,或在夜间低温环境下颈部肌肉受凉痉挛,加剧了原有的颈椎退行性病变。

  夏秋之交易出现这些问题

  高桂欢介绍,从中医理论来看,夏秋之交正处于“长夏”渐退、秋气初起的过渡时期,此时湿邪尚未完全消退,寒邪已逐渐生成,人体容易受到“寒湿之邪”的侵袭,从而引发疼痛、肌肉痉挛甚至神经功能障碍。

  以面瘫为例,面部为多条经络所过之处,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均行经面部。一旦风寒阻滞经络,气血流通不畅,就会出现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等典型症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气温骤变会引起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颈面部神经血管分布密集,对外界寒冷刺激较为敏感,长时间直吹冷风易导致神经发炎和功能紊乱,严重时即表现为面瘫。

  与此同时,对于颈椎病而言,低温会使颈部肌肉收缩、椎间盘压力增加,从而加速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寒冷刺激还可诱发无菌性炎症,加重对神经根的刺激。本身已有颈椎或腰椎问题的患者,受凉后局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减慢,更容易急性发作扭伤或椎间盘突出。此外,出汗后毛孔突然闭合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会使体内热邪无法及时发散,形成中医所谓“寒包火”的复杂病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患者会出现咽痛、便秘等“上火”表现与畏寒怕冷症状并存的现象。

  科学应对换季记住这几招

  如何预防夏秋之交的“贪凉病”?高桂欢建议大家应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遵循“顺应自然、外防内调”的原则。

  在环境调节方面,他建议大家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以上,避免让空调或风扇直吹身体,尤其要注意保护头面部、颈后与耳周、腰腹部这三个“防寒关键区域”。夜间睡觉时建议用薄被遮盖腹部,或选择透气性好的长袖睡衣。日常穿衣可采取“早晚添衣、午间酌情减衣”的动态策略,随身备一件薄外套以应对天气变化。运动后不要立即进入空调房间,应先用干毛巾擦干汗水,待身体恢复常态后再洗澡。

  在饮食上,市民可适当加入一些具有辛温发散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葱白、香菜等,以助驱散寒邪,但阴虚火旺体质者应注意适量;同时应减少冷饮摄入,多选择常温或温热的饮品,例如陈皮山楂茶、桂圆红枣茶等,这些茶饮既健脾祛湿,又有温养阳气的功效。对于已患有颈椎病、关节炎等慢性病人群,可每天用手掌搓揉颈后及耳后区域,直至局部发热,以促进血液循环,驱散风寒。若出现口角歪斜、眼睛闭合无力、颈肩剧烈疼痛等症状,应在第一时间就医,争取在发病72小时内接受针灸、中药熏蒸等综合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记者 李静)

责编:严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