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来打造高品质的特色小镇?

时间:2020-03-23 09:25:21 来源:苏州日报

  □朱明轩

  核心观点

  村民既是特色乡村文化的活态载体,也是特色乡村建设直接的利益攸关方,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充分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利益诉求的表达与讨论之中,从而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特色乡村建设利益共同体。

  特色小镇是产业转型、提档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苏州乡村要围绕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求,在“产、居、人、文”相关产业项目的建设与延伸中发力,系统性打造乡村自身的主题产业“特色”,实现小镇与乡村产业整体联动集聚发展优势。

  打造好乡村特色产业

  在对标融入特色小镇“四大”功能基础上,要全方位、多层次开发乡村“特色”项目,实现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同频共振。一是做好乡村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聚落。紧紧抓住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的外溢机遇,结合乡村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以小镇为核心、乡村广泛参与的产业聚落,增强产业的集聚效应优势。二是做好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受小镇辐射的周边乡村文化是产业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保护传统乡村文脉,夯实乡村产业的文化基础,是乡村融入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面向小镇客商的内在需求,创新苏式乡村味道。打造乡村特色餐饮产品,需要在花样品色、口感独特上下功夫,开发苏式乡村饮食的新品谱系,展现苏式乡村味道;要将乡村饮食的餐具、饮食的技巧精细化、仪式化,形成苏式乡村饮食的文化特色;要充分发挥苏州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的独特性认证作用,确保不同特色乡村餐饮文化的异质化发展。特色乡村民宿是小镇功能的延伸,要实现舒适性与地方性的融合,展现苏式特色乡村风貌;民宿的外观要与特色乡村的建设风貌相一致,强化苏式风貌的特有存在,实现民宿建筑审美的协调;乡村民宿内部陈设要具有当地明显的文化风俗印记,让入住者能够体验乡村的物件风俗;要进行适度的民宿知识的讲解,让来访入住者知其文化内涵;激活乡村闲置房产资源,引入专业民宿经营管理团队,让共享住宿从小众走向大众。

  完善乡村产业支撑力

  苏州高品质小镇建设引领下的乡村发展,离不开乡村产业项目的有序推进、特色乡村竞争力的系统性提升,需要多方位的帮扶与支持。一是加强金融信贷扶持,确保资金持续跟进。在苏州乡村振兴基金基础上,通过设立市区、乡镇(街道)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应急基金,对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中各类项目进行不同的指标考核,给予不同等级的临时性支持;通过积极引导、提供支持等方式,鼓励达到符合条件的乡村企业或小镇集团上市融资。二是加大产业项目的财政扶持与税收减免力度,减轻产业投资与经营管理的资金压力。特色乡村建设是政府规划引导,企业、乡村集体等各方利益群体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根据苏州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有关项目的上级归口部门要求,进行基本配套财政资金的跟进,对考核合格项目进行直补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财政帮扶;学习借鉴特色乡村不同项目建设的要求经验,对申报验收合格的乡村特色建设项目直接给予税收等优惠。三是支持乡村产业品牌建设,做好隐性资产的经营管理。特色乡村的美誉度,是小镇为核心、乡村集体品牌的映射。要继续做好苏州特色乡村品牌美誉度的提升工程,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集体品牌美誉度的监管保护,需要在乡村相关产业协会协助指导下,乡村集体组织主动申请,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从严惩处,形成有效监管保护网络。四是进入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成熟网络服务平台、大力完善自有网络推广平台、细致建设乡村综合网络电商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乡村特色项目运营管理成本,扩大特色乡村旅游的美誉度,强化乡村特色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力。此外,要形成稳定的政府部门扶持政策,营造有序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激发乡村产业活力

  乡村融入特色小镇产业链,需要换位思考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有效激发不同群体参与小镇—乡村产业链建设的参与活力。一是要格外关注乡村精英群体。集聚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发展的企业家,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与发展空间。二是格外重视村民群体现实诉求。村民既是特色乡村文化的活态载体,也是特色乡村建设直接的利益攸关方,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充分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利益诉求的表达与讨论之中,从而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特色乡村建设利益共同体。三是格外重视特色乡村的商户群体。商户是乡村生活服务的平台,也是乡村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既是乡村的门面,也是乡村独具风情的风景线。要建立小镇—乡村商户协商联盟,形成并完善商户协商制度,督促商户在服务品质上下功夫。

  特色小镇是休闲生活与创新创业共融的新型空间平台的探索与尝试,而乡村作为特色小镇功能的延伸,其建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即要共同缔造乡村文明公约,凝聚乡村文明之风;要提升乡村景观整治水平,确保乡村整体的外在协调;要擦亮苏州乡村的水韵招牌,续写江南水乡口碑。

  ★作者系苏州干部学院基层干部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严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