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鲜记丨传承百年一碗面,原汁原味香头浓!

时间:2020-12-17 09:08:45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一碗久负盛名的奥灶面

苏州人爱吃面,每个县市区都有至少一碗代表性的面条,比如常熟的炒浇面、蕈油面,太仓的双凤羊肉面。对于昆山人来说,那一碗不可替代的老味道,便是久负盛名的奥灶面。2009年,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级非遗。

很多老昆山人的一天,是从一碗奥灶面开始的。大大小小的面馆里,食客盈门,热气缭绕,交杂着店员的吆喝声、食客的闲聊声和欢笑声。一幅活色生香的昆山市井生活图,因为一碗奥灶面而更具辨识度。

昆山的奥灶面馆很多,但许多人还是会认准这一家“中华老字号”——奥灶馆,不为别的,只为传承百年的经典味道。

奥灶馆始创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是昆山历史最久的传统面馆之一,曾获“中华餐饮名店”“中国十大面条名店”“中国特色面条名店”等荣誉。

地处鱼米之乡的昆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盛产青鱼、麻鸭等食材。从中萃取的红油、汤料、爆鱼、卤鸭等水乡美食之精华,孕育了名闻遐迩的奥灶面。

“奥灶”二字的来由,众说纷纭。有与乾隆皇帝相关的传说,也有“奥妙的灶头”一说。无论“奥灶”之名源于何处,这一碗面在昆山的地位不容撼动,而这一家面馆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舌尖记忆。

奥灶面深受欢迎,首先在于面汤。昆山有句俗语叫做“唱戏靠腔,吃面靠汤”。一碗面汤的水准,决定了一碗奥灶面的成败。

奥灶面的面汤有红汤白汤之分,“原汁原味香头浓”。

奥灶馆的大厨、奥灶面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浦建强介绍说,一大锅色泽棕红浓厚鲜香的红汤,每天大约需要用六只整鸡、二十斤猪大骨、二十斤猪脚,以及鱼头鱼尾、鱼鳞、鳝骨、螺蛳等多种食材,吊汤六至八小时而成。

每天吊好汤之后,还要留一部分汤给第二天,新老汤不断更迭、不断延续,才有了如此醇厚浓郁的红汤原汤。

奥灶面的红汤讲究吊浓度香度,而用猪大骨、鸡、鸭等食材熬制的白汤,则讲究吊鲜度。看似清淡,实则每一口汤都融入了食材的精华,鲜美爽口,沁人心脾。

奥灶面经久不衰,还在于面浇头有考究,主要有爆鱼和卤鸭两种。爆鱼红汤面是绝配,而卤鸭则与白汤面组成了经典款。这两碗奥灶面中的“绝代双骄”,俘获食客无数。

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下刀厚薄均匀,腌制入味后,以旺火大锅氽至棕黄色,再浸入爆鱼卤汁中。一口爆鱼,一口红汤,浓油赤酱的滋味,吃得人热火朝天,在严严寒冬倍感温暖。

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制作,先煮后卤,要经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卤鸭浇头。一碟洁白的卤鸭,香味扑鼻,皮酥肉烂, 往面汤里一泡,那滋味,绝美!

此外,焖肉虾仁鸭胗牛肉大肠等浇头也都各有千秋,通常来这里吃面的人都会点双浇甚至三浇,满满一层浇头盖在面上,丰盛极了!

还有那现炸的面拖大排,黄澄澄一大块,散发着油炸食物的香气。咬一口,脆香中带着鲜美的肉汁,鲜香肥美的滋味布满舌蕾。

特制的龙须面,根根雪白如银丝,下锅仅七秒即捞起,沥干后放入面碗中。端上桌后赶紧动筷,吃起来爽滑劲道,口感非常好。

一碗奥灶面,是昆山人割舍不了的故乡情怀,也是许多游客对昆山美食的第一印象。冬游昆山,用一碗鲜美可口的奥灶面,开启暖心之旅吧!

昆山有名园,唤作“亭林”,距离奥灶馆(亭林路总店)仅600米路程。

园内的玉峰山形似马鞍,文徵明赞其为“东南第一山”。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登高可揽尽昆山城市风光。

被誉为“昆山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都藏于园中,这里还建有顾炎武纪念馆昆曲博物馆等景点,可谓是一园囊括昆山自然人文之美。

亭林园内,有一棵古银杏树,树龄已逾千年。古木参天,云冠巍峨,枝繁叶茂,挺拔端直。

每到初冬时节,古银杏树就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宠儿,亭林园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金黄的银杏叶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或悬于枝头,或扑向大地的怀抱,给人满目金黄的视觉震撼。这“碧云天黄叶地”的盛景,再不来赏,可就要等明年啦!

一碗奥灶面,一棵古银杏,如果你觉得这趟昆山之旅还不够的话,我们再送你一张昆山旅游年卡,期待2021年,你多来昆山看一看风景,尝一尝美食。

摄影:刘振

 

(责编:来希妤)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