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苏州市全力推进“三定一督”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居民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投放垃圾,但是非投放时间段内乱丢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一问题,月亮湾社工委边行边试,创新举措,在翰林缘花园小区进行试点(以下简称“翰林缘”),初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试点小区的基本情况
翰林缘建成于2009年,规划高层住宅楼29幢、2418户,目前入住2100余户,常住人口9000余人,其中租户800余户,2500余人。
小区居民以高校教师、科创企业员工等为主,相对稳定的住户结构和住户群体较高的人文素养,使得小区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社区党委、居委会也一直围绕着“人文翰林 融情邻里”的社区品牌开展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变迁,人口流动频繁,居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特别是小区租户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全部住户的三分之一左右,并呈现出继续增长的趋势。小区原来的“熟人社区”形态被打破。
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2020年7月16日起,翰林缘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模式,将原有的50个投放点撤并为7个,投放点开放时间为7:00-9:00、18:30-20:30。在“三定一督”开展初期,日均产生垃圾130桶(包含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15桶是居民在非投放时间段乱丢的垃圾。
经研究分析,导致非投放时间段垃圾乱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分类投放容易,习惯养成困难
翰林缘是有着十年房龄的成熟小区,居民构成比较复杂,每年小区内流动的人员近3000人。“三定一督”开展之后,这部分人员中出现了较多乱丢垃圾的情况。除此之外,部分自住居民因分类意识薄弱且缺乏分类常识,固有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暂时养成定时定点投放的习惯。
监控取证容易,精确追踪困难
小区内原有的监控能够记录下非投放时间段乱丢垃圾的居民影像,但无法精确辨别出具体人员信息及居住信息,客观上难以实现精确追踪。此外,投放点位分类器具的日常清洗与维护以及垃圾的周转清运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导致社区和物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对非投放时间段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持续关注和有效监督。
批评教育容易,惩罚处置困难
根据《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将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甚至进行罚款。但是目前执法部门对乱丢垃圾的人员的处理方式多是批评教育、开具整改通知单,对于社区反应的少数屡教不改的居民,如果无法再次进行取证,便不能开具处罚单。“二次取证”才能开具处罚单的执法模式,让乱丢垃圾的居民存在侥幸心理,导致乱丢现象一再发生。
在月亮湾社工委的指导下,翰林缘社区创造性提出“云监控+大喇叭+曝光台”三大“法宝”,通过“技防+人防”的手段,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有效治理了非投放时间段垃圾乱丢的现象。
破解问题的月亮湾模式
技防举措
“三大法宝”让过时投放无处遁形
安装云监控
在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实施初期,社工委就在小区的7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位加装了监控,并将所有投放点位的实时画面传输到社区及物业工作人员手机上,确保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点位上的乱丢情况并制止,而监控抓拍下的画面也成为了后期执法的有力依据。
配备大喇叭
考虑到社区和物业人力配置不足、及时化解监管力度薄弱的问题,在监控配备到位的基础上,社区党委又利用2020年度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熟人社区”相关经费在各个投放点位上安装了广播喇叭,并每天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在监控室值班,通过监控实时观察点位的状况,一旦发现违规乱丢行为,及时隔空“喊话”进行劝阻。
设立曝光台
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社区在每个投放点位上设立了“曝光台”,以公示栏的形式,把每个点位第一个非投放时间段乱丢垃圾的行为进行“首袋曝光”。“曝光台”的设立不仅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也能够促使非投放时间段乱丢垃圾的居民自觉纠正,形成主观意识上的刚性约束。
人防措施
“人文情怀”让垃圾分类潜移默化
商业街“撤桶入店”
翰林缘周边商铺众多,垃圾日均产生量大、分类情况差、管理难度大。为进一步解决垃圾桶周边脏乱差对商业街环境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防止 “三定一督”后部分居民将垃圾丢至商业街公共区域的垃圾桶内,社工委在翰林缘商业街开展“撤桶入店”行动,将原本商业街公共区域的垃圾桶全部撤离,改由每家商户各自配置分类垃圾桶,并由物业在集中时间上门进行收运。这一举措有助于营造翰林缘辖区垃圾分类“三定一督”的良好氛围,从源头减少辖区居民非投放时间段乱丢垃圾的渠道,让定时定点投放成为“必选题”。
“七星阵”分类点
在月亮湾社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党委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社区党员、居民骨干等多方通过召开议事会、实地查看等方式,因地制宜选取7个投放点,并邀请7位社区居民书法爱好者斟酌提名、泼墨献宝为每个点位命名,分别为“翰墨轩”“林泉屋”“缘分阁”“来客居”“一品堂”“家和台”“人文亭”,是为“翰林缘来一家人”的藏头之意。深厚的社区人文底蕴为“三定一督”的顺利开展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书法和藏头诗相结合的形式让垃圾分类工作诗意化,暗合了人们追求诗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提高了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缔造垃分“熟人社区”
“熟人社区”是翰林缘社区一以贯之的自治品牌,在“三定一督”开展之后,社区将监控抓拍下的居民乱丢垃圾视频发布在“熟人社区”楼道长群里,由各楼道长进行识别,对于识别成功的,则由社区联合楼道长开展上门教育和宣讲;对于楼道长未能识别的,则由楼道长转发至所在的“熟人楼道”微信群,再经楼道居民们共同识别、确认人员信息。
目前这一举措已成为治理非投放时间段垃圾乱丢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楼道长及居民骨干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变成了垃圾乱投放不文明行为的“曝光者”和“吹哨人”,形成了全民监督乱丢垃圾的氛围。
党群联动探索“21天工作法”
“21天工作法”是月亮湾社工委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前期开展的“绿色21天习惯养成计划”通过连续打卡帮助居民养成了正确分类的好习惯。在翰林缘 “三定一督”实行半个月后,社工委指导社区,招募热心党员志愿者,选取了非投放时间段垃圾乱丢情况较为严重的两个投放点,自8月1日起,在每天9:00-11:00,开展为期21天的“守桶行动”。期间,遇到前来丢垃圾的居民,党员志愿者们都会积极劝阻和耐心宣传,经过21天的坚持,在有人值守的时间段内,杜绝了过时投放行为。
在“技防+人防”多种举措的叠加下,目前翰林缘每天收集的非投放时间段乱丢的垃圾量由初期的15桶降为4桶,过时投放垃圾减量率达73.33%,效果显著。而与此同时,小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居民的认同感、幸福感日益提升,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投放准确率日渐提高,分别达到93%和94%。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