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踪第九期——邾长巷
“邾长”二字代表着巷中显赫一时的两户人家,也见证着他们传奇“波澜”的一生。
穷小子的逆袭之路
邾长巷里的故事,要从它的名字说起。“邾长巷”原名“朱张巷”,源于元代的朱清、张瑄两家。
《吴郡续志稿》记元代海运事云:“元起海运,朱清、张瑄出焉。两家第宅偏吴中,今朱张巷其故基也。”
朱清原是崇明姚沙人,因家贫而从小便被诋毁为“少年无赖”。后来,他受佣于一位杨姓富人,因不堪主人虐待,一怒之下,“夜杀杨氏,盗其妻子财货去”。与张瑄结伙贩私盐,后一起扬帆入海,沦为海盗。
他们行踪飘忽,聚集了同伙数千人,海舶五百艘,在海上活动了十几年。
后来受宋朝廷招安,宋亡后,朱张二人又接受了元朝的招降,为元朝一统立下了军功。不过,要说他们对元朝最卓越的贡献,却是开创了元代海运。
元初,因为数百年的战乱,北方经济与南方相差甚远,京都粮食不得不“仰给于江南”。在朝廷寻求南粮北调的运输路线时,朱清、张瑄便建议海运。
两人移居太仓,并开辟刘家港为海运启航港。据《永乐大典·海运记》记载:“至元十九年立运粮万户府三,南人朱清、张瑄、罗璧为之。初岁运四万余石,后累增至三百余万石。朱、张既垄断专利,如此宜其富也。”
太仓也因此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大港,从“居民尚不满百”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了“东南之富域”。
而朱张二人从此官运亨通,《草木子》云:“元朝初,朱、张二万户以通海运功,上宠之,诏赐钞印,令自造行用,自是富倍王室。”
这两户人家富贵之极,却不懂低调,邾长巷的宅子就是当时置办下的。水满则溢,朱、张两家因此遭人嫉妒,被人诬陷,朝廷见他们富可敌国,也心存疑虑,最终以法诛之。
而“朱张巷”之后也渐渐被标作“朱丈巷”“朱长巷”“邾长巷”。
读书人,来这“喝口水”
在邾长巷与仓街的交叉口,有一座古井——洙泗泉,开凿于光绪年间,井圈上刻有“洙泗泉”、“自治局官井”字样。
洙泗,即为洙水、泗水,是古时孔子给一众徒弟讲学的地方,后来便以“洙泗”代称孔子和儒家。
在苏州方言里,“井水”又与“进士”发音相近,所以有传言,读书人喝了这井的水,便有助于科举考试高中进士。
“苏州最佳民国洋房”
在巷子西端,靠近平江路的地方,有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近代住宅——鹤鸣堂。房主康鹤鸣是当时上海滩大亨黄金荣的亲信,传说此宅由黄金荣所送。
鹤鸣堂青水砖墙,水泥地坪,建筑融入上世纪西方建筑风格的同时,又保留水乡的温婉,被评为“苏州最佳民国洋房”。墙体青砖均从国外跨洋运回,编有英文代码,如今仍斑驳可见。
这里曾有多部影视作品取景,由陈道明、佟大为主演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就是在此拍摄的。
除了这些古迹遗存,邾长巷最吸引人的要数鹤鸣堂对面的“鸡脚旮旯”了,早几年,还是需要排队的网红店,如今,也时时有慕名前来的顾客,店内招牌秘制鸡脚咸香软糯,肉质细嫩,一抿即脱骨,如果路过这里,一定要尝尝哦。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